社论:民之所欲目标与政策手段须一致

时间:2023-01-17 09: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台湾税收超征普发现金的议题喧闹,一方面掩盖了许多更值得探讨的经济议题,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许多人民对生活条件不满的现象。理论上如果经济成长的果实真能由全民分享,则近几年亮眼的经济成长数字不应导致这么大的被剥夺感,甚至反映在大选的悬殊结果上。究其原因,若非经济目标失误,就是执行过程失当。

多年来,经济成长是最受关注的经济良窳指标,相对地,所得分配问题向来受到轻忽。然而分配问题恶化正是此刻台湾经济最明显的表征之一。三年疫情下来,产业表现的M型化也带动了劳动薪资的M型化,有人可连年领数十个月的年终奖金,多数人却殷盼领到政府普发的现金。一年半来的通货膨胀更是对中低所得阶层的重击,实质薪资的降低代表的是“实际被剥夺”而非仅“剥夺感”。

与实质薪资相同,经济成长率也是一个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经济变数,因此经济成长若真由全民共享,则实质薪资的成长率应该接近经济成长率才对。但实际情形不仅大相迳庭,还方向相反,也无怪乎民主选举会真切反映多数人民心中的怨怼。

台湾蔡英文在第一任之初即揭示政府的经济目标是“创新、就业、分配”─希望透过产业的创新带动优质就业,进而达到经济成果全民共享的良好分配,这个目标很好,也具逻辑性,只是几年下来,经济成果不错,全民共享则可能不获认同。经济目标既无疑义,需关心的就是执行过程。

近年台湾经济成长的最大动能是受惠于台商回台投资潮。投资潮的好处除了提升经济成长率,便是希望能借此提供更多高薪优质的工作机会,带动整体薪资的成长,甚至后者才是主要目的,毕竟投资或出口都只是手段,好的就业与薪资才是有感的经济目标。就结果来看,台湾的确增加许多高薪就业;然而薪资提升难免冲击低薪产业,特别是低薪现象最为明显的内需服务业,饭店业高喊缺工却又无法(不愿)支付较高薪资正是显例。其实,当开始期待投资潮带动高薪就业以解决普遍低薪的陈年困局时,政府就应考虑到这些可能的后续效应。如果遇到低薪产业,就只能妥协式地提供协助,无论是增加开放移工或雨露均霑式的纾困,而非引导产业转型创利或安宁退场,当然可以想见产业M型化、薪资M型化的经济表征永难改变,低薪困局与民怨也难以根除。

税收超征普发现金招致的批评有两点最值得关注。一是经济成果由全民共享绝非透过普发现金方式来达成,而是应透过良好的产业创利与薪资提升来成就,这是基本的经济原理。二是普发现金会使有限资源无法用在最高投资报酬率的用途上,这也是财政基本原理。综合这两点,虽然普发现金可得到一时快感,却可能牺牲了未来更甜美的果实。

若参考海外经验,日本为了普遍提升薪资,让愿意支付高薪的企业得以享受减税等优惠,荷兰促进企业界创新来创利,政府资源只挹注给具有创新元素与相关努力的企业。这告诉我们当资源有限时,若一视同仁地花掉,通常不会带来任何刺激进步的诱因,也就不会有未来更大更美的果实。

台湾政府若真正重视“创新、就业、分配”的目标,就应认真检视手边有限的资源与政策工具是否朝此目标迈进,但实情可能是与目标扞格的成分居多。值此选后政府大力检讨之际,我们希望政府能看到根本性的问题,而非只提供人民暂时的“止痛剂”。“民之所欲、长在我心”是政治领袖的胸怀,但民之所欲甚多也难辨,需有睿智与勇气摒除那些见树不见林、见短不见长的政策。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