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焦点
马来西亚大选的竞选期踏入尾声,最显著却也很讽刺的是,相比前几次的大选,好像突出的地方不多。无他,在前两次大选里,许多选民至少抱有得以“变天”,也就是更换政府的期望,所以都很积极出来参与政治讲座,踊跃出来投票,甚至住在国外的国民,也想方设法回国投票,或把选票邮寄或托人带回国内等,总之就是想成为马国政治运动里哪怕是一枚钉子的愿望,还是很突出的。
然而,在政权成功和平更替、许多人欣喜若狂后不到两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喜来登政变,却把一个新的民选政府再度和平换回大致上是之前的政治团伙。在随后的两年多里,即便冠病疫情严重,马国政坛还是乱糟糟,首相换了好几位,联合执政、本应是友党的人公开相互对打,反对党方面却又高调支持政府,令许多选民大失所望之余,也感到极为混乱,不知应该支持谁好。
因此,“投谁都一样,最后还是‘他们’控制”的无助心态,弥漫整个竞选氛围。此所以之前的数场州选,投票率都偏低(马国没有强制投票),这一场大选的投票率预计也不会很高。况且,当下资讯科技发达,政治人物的实体演讲通常又有网上直播,选民也就很少像以前那般,实地出来一睹候选人风采了。这种选民表面上对政治的兴趣不明显、好像有点事不关己的现象,却也是这次大选最为突出之处。
马国这次大选是在雨季里进行,如果投票日前或当天有狂风暴雨,则许多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水灾,到时就可能对投票造成巨大不便。如果出现偏低的投票率,预计会对三大政党联盟里的国阵与国盟更为有利。主要是因为主导国阵长期执政马国的巫统,掌握的资源极为优渥,基层组织也很强大,即便整体投票率低,巫统还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动员支持者出来投票。
至于国盟,成员党之一的伊斯兰党,对支持者同样有着超强的宗教号召力,只要登高一呼,支持者也会不辞劳苦出来投票。希盟则向来是通过政治课题争取支持者,在当下选民本就对投票意兴阑珊的情况下,如果还发生水灾,希盟支持者出来投票的意愿应该会进一步下滑。
有些人认为,这次大选有至少三个主要政党联盟在对弈,加上许多小党以及无党籍人士加入战围,颇为热闹,应该也是特点之一。虽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每次大选主要就是国阵对垒希盟(或其前身民盟),这次却多出了一个国盟;但若进一步观察,其实过去那些大选,伊斯兰党也都有积极参与,也赢得不少议席。在当下,国盟的另一成员党土团党预计表现会不如人意,伊党却广受看好会赢得更多议席,所以实质上也还是回到过去朝野三足鼎立的状态。
只不过,因为这一次大选出现有史以来数目最多的无党籍候选人,所以令人产生多角混战的错觉。在这些无党籍候选人里,有的是想寻找一个平台来施展自己与其他政党不尽相同的政治理念,希望各界更为关注他们所倡导的课题,倒未必是要选上议席。还有一些是未被所属政党再次委派上阵的原议员,或已在某选区耕耘多年却未被党提名上阵的党领袖,对把议席拱手让给其他人心有不甘,便以独立身份竞选,要“教训”原有政党的“错误”眼光。
还有一些独立候选人,是同一政党联盟里未获派候选人上阵的成员党蓄意派出来的,主要是搅友党候选人的局,分散后者的票,宁可让对立党派的候选人中选,以便在下一次大选时,还是有机会由他们自己的候选人上阵。这后一类的独立候选人,尤其是在政党数目众多的东马,有时也有中选机会。不过总括来说,独立候选人在马国中选的概率偏低。
说到东马,因为这一次大选极可能出现西马三大政党联盟皆未能赢得过半议席单独执政的僵局,所以占整体国会议席四分之一的东马大小政党就被视为“造王者”。他们如选择与某一西马政党联盟结盟,就有可能参与执政。但起码对砂拉越来说,“造王者”这称呼可能不太恰当,因为当地的执政联盟长期是国阵的砂拉越分支,后来也继续支持国阵,甚至誓言不与希盟合作,所以应该算是国阵的中坚支持者。至于沙巴,许多政党与政客根本是希望中选后得以待价而沽,未必是正面意义上的“造王者”。
马国在大选后会呈现怎样的政治版图,很耐人寻味。其中一个可能的执政联盟模式,是由国阵(主要是巫统,因为其他成员党预计赢得的议席不多)与希盟(或其中的个别成员党)共组政府。这样一个政府的议席应该很多,表面上有望对马国政局带来稳定。但因为国阵与希盟的意识形态大相径庭,对许多重要政治课题的立场南辕北辙,如此同床异梦的联合政府能够维持多久,令人生疑。另一个可能性则是仿效刚解散的政府,由包括巫统、伊斯兰党、土团党等马来穆斯林政党再次合组政府。不过这已经证明不是一个平稳的组合,也漠视马国多元族群的现实。
总之,马国政局的演变在选后预料还会高潮迭起,虽然作为观众的选民可能已然心灰意冷。
作者是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
“投谁都一样,最后还是‘他们’控制”的无助心态,弥漫整个竞选氛围。此所以之前的数场州选,投票率都偏低,这一场大选的投票率预计也不会很高。这种选民表面上对政治的兴趣不明显、好像有点事不关己的现象,却也是这次大选最为突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