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联合新闻网
作者:杨泰顺
台北市三位市长候选人,周六进行了一场电视辩论会。客观而言,辩论会内容水准不差,候选人在充分准备下,各项表现应该也都符合支持者的期待。两小时辩论过程,虽仅为台北的地方选举活动,但对台湾的民主品质,相信具有全面提升效果,可惜这只是唯一的一场。
身为候选人,所有活动当然以胜选为目的,台湾人在看热闹之余,必然也想问:“哪位候选人在辩论会中获利最大?”由于候选人的背景与特质各不相同,除了个人形象与表现,某些客观因素往往也会对某些候选人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倾向。
长期观察美国总统选举辩论的学者,向来便有句老话:“电视辩论无法教育选民政策优劣,也无法凸显候选人的执政能力,主要功能只是在放大意外与错误。”故而,候选人参加电视辩论,均只求无过,很少奢望借此翻转民意。此次三位候选人的模组式发言,及点到为止的攻讦火力,便充分显示但求无过的候选人心态。
由于电视传播的特质与发言时间的限制,候选人的发言均集中于多数观众容易理解与熟悉的内容。候选人如果意图传播高远理想及施政细节,最终只会造成宝贵时间的浪费,效果反而不佳。此一状况,使得电视辩论对在任者较为不利,因为满肚子的施政体会,让他们在时间限制下显得表达笨拙。
当年担任八年副总统的尼逊辩输肯尼迪、连任的福特败给新人卡特、连任的卡特败给里根、老布什败给华府新鲜人克林顿等皆是显例。尤其,口条清晰辩才无碍的戈尔,在2000年总统大选辩论中,竟然无法在大而化之用字遣词经常犯错的布什身上取得优势,更是许多选战幕僚经常警惕的教材。此次辩论,黄珊珊只能反复强调28年的市政经验,陈时中对防疫政策除了“说了你没听”也无法具体反击,充分显示在位者的难处。
电视传播的效果对年轻候选人向来有利,尤其辩论会上年龄稍长的陈时中,被年轻的蒋万安与光鲜套装的黄珊珊包夹,形象上更是吃亏。要克服这自然条件的不利,似乎只能透过幽默风趣化解,里根当年的诙谐处理手法,迄今便仍是教科书的经典。陈时中的幕僚似乎也有备而来,故而开场没两句便模仿里根在1980年的名句:“你又来了”企图调侃蒋万安。但感觉上画虎不成有些类犬,毕竟英文的幽默翻成国语就有些走味,再加上陈本人原本木讷演起来也不像。
蒋万安在三位候选人中,语调最铿锵有力,手势也最多,应是刻意彰显年轻本钱,两小时演出算是赚到了。当年肯尼迪便以年轻形象击败尼逊,四百万看了电视才决定支持的选民中,有七成选择肯尼迪。若说这场电视辩论让民进党苦心经营的年轻选票崩盘,应该不让人意外。
这次选举台北市共有十二位候选人,但主办辩论的电视公司却只邀请民调领先的前三位候选人,这对其他候选人明显不公,苏焕智已因此提起告诉。由于电视传播效果强大,对受邀候选人无疑有加持效果,且主办辩论所创造的广告收益对电视公司也是不小的收入。美国法院因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判决,媒体邀请特定候选人参加辩论,应视同捐款助选,须受政治献金法规范。故而,尔后电视辩论便改由两党成立委员会或民间团体负责主办,这些经验应该值得台湾借镜。
作者为文化大学政治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