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美国能挽救中东盟友体系颓势

时间:2022-06-08 14:0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丁隆

在传出美国总统拜登中东之旅推迟的消息后,有消息人士透露,沙特计划本月派出分别由商务大臣和投资大臣率领的两个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双方同时加紧修补紧张关系,为美国总统拜登的最终访问铺路。

据称拜登原本计划的首次中东之旅将访问以色列和沙特,并在利雅得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及埃及、伊拉克和约旦领导人举行“海合会+3”峰会。但对于此访细节,美国政府和拜登本人均含糊其词,访问时间也已被推迟至7月份。与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出访选择沙特,并举行海湾、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三合一”峰会相比,拜登中东之行可谓姗姗来迟,且遮遮掩掩,这皆因其竞选时对沙特出言不逊,上台后又刻意疏远中东盟友。拜登对中东盟友的前倨后恭,使得当前华盛顿与中东的关系有些“尴尬”。

拜登上台后,美国与中东盟友的关系频现裂痕。双方疏远的原因有四:其一,拜登政府奉行“价值观外交”,借人权问题针对沙特、阿联酋等中东盟友;其二,拜登政府重启恢复伊核协议谈判,使沙特、以色列等中东盟友感到不安;其三,俄乌冲突爆发后,沙特、阿联酋未按照美国的要求,在俄美之间选边站队,甚至与俄方保持较密切的沟通,沙特和阿联酋对美方石油增产要求消极应对,维持与俄罗斯在“欧佩克+”框架下的合作;其四,美国从阿富汗仓皇撤军,将频繁袭击沙特和阿联酋的也门胡塞武装移出恐怖组织名单,使海湾国家对于美国的安全承诺产生怀疑,动摇了双方盟友关系的基础。

这些问题凸显出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能源供应危机和美国在中东欲去还留的尴尬处境。而美沙双方对会面有何考量?双方恢复互动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首先,美国重新发现中东的战略价值。“页岩油革命”后,美国实现能源独立,一度认为不再需要中东石油。然而,俄乌冲突引发的国际能源供应短缺和油价飙升,使海湾产油国重要性上升,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其在中东的利益以及中东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作用。对于美沙恢复互动,华盛顿的首要目标是获得海湾产油国的石油增产承诺,这对于平抑油价、控制美国通胀和削弱俄罗斯手中的筹码都至关重要。然而,此轮油价暴涨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制裁俄罗斯石油工业。俄罗斯留下的石油供应缺口,欧佩克成员国难以填补。美国将沙特等主要产油国增产当作平抑油价的“救命稻草”,显然开错了药方。“欧佩克+”宣布增产计划后,国际石油市场反应平淡。

其次,沙特等海湾产油国打“石油牌”对付美国。对于海湾产油国而言,石油既是经济支柱,又是政治工具。油价维持在相对高位符合沙特等国的利益,但过高的油价又会推动页岩油和其他替代能源发展,长期而言对其不利。一度拒绝增产后,沙特等产油国看到了油价持续上涨的动力,认为有限增产不会阻止油价走强。况且,继续拒绝增产将使它们承受政治压力和道义谴责。因此,增产已是大势所趋,“欧佩克+”顺利达成了增产协议。从政治角度看,沙特和阿联酋对美策略是“以斗争求团结”,即利用“石油武器”迫使美国改变其傲慢态度。就目前看,沙特和阿联酋达到了既维持高油价,又缓和了与美国关系的双重目标,成为此轮博弈的“赢家”。

再次,美国试图挽救岌岌可危的中东盟友体系。拜登首次访问中东,选择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两个盟友——以色列和沙特,并在利雅得举行美国中东盟友峰会,显示出拜登政府维护中东盟友体系的迫切心情。此前,美国还派出高规格代表团参加阿联酋总统哈利法的葬礼,也是出于同样目的。在全球层面,随着参与中东政治、经济与安全事务的大国增多,中东国家的利益也日趋多元化。在石油产量问题上,海湾国家与俄罗斯保持密切沟通。在“欧佩克+”达成增产协议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问沙特,并与海湾国家外长举行集体磋商,显示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对海湾国家的影响力。

对于中东,美国一度“去意已决”,却又担心中俄等大国填补其留下的“空白”。在地区层面,拜登政府实施中东战略收缩,促使中东国家因应美国战略调整,迎接“后美国时代”到来。一个时期以来,中东大国之间互动频繁,昔日敌手纷纷主动化解矛盾,掀起一波“和解潮”,中东地缘政治新格局初现端倪。在美国看来,中东域内外力量的变化重组,将导致美国在中东角色边缘化。因此,美国急于挽回颓势,企图“重返”中东。然而,美国在中东表现出“欲去还留”的矛盾心态,充分暴露出其“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自私自利。

如果美方不改变“价值观外交”,对中东国家只取不予,在安全方面继续给其中东盟友开“空头支票”,即便拜登跑一趟中东,也很难挽救美国中东盟友体系的颓势。(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