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香港面对先与哪方通关的抉择,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天申明,与大陆通关仍是政府“首要工作”,可是对于议员要求订出通关路线图,林郑仅表示有待疫情稳定,再按大陆所提条件推行,现在难有时间表。疫情仍处高位,减重症减死亡一定是眼前首务,但政府也要及早谋划下一步。特首近日再三表示,抗疫工作不是两条路线之争,但客观现实是清零抑或共存,与香港先跟大陆或外地通关紧扣相连,非此即彼,以现时态势,未来一个月若不做全民强检,清零时机一过,很可能只有“顺势”先跟外地通关这一选择。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说一不二,言出必行。一天没有具体路线图,与大陆通关不过是口号。
清零或共存决定通关
全民强检可掌握疫情
第五波疫情,卫生署确认感染人数逾107万,港大流行病学模型则推算,实际感染数字可能多达440万。林郑昨天表示,专家的推算有参考价值,但现实情况远比数学模型复杂,不可纯粹靠模型推测去制订政策。然则现在官方究竟是根据什么,去准确掌握疫情、制订政策?自从官方容许市民自行呈报快速测试阳性结果后,由于很多人无呈报,又或无症状无检测,卫生署的数字,已无法准确反映社区传播情况。有专家根据外国经验,假设“每1名已知感染者背后有3、4名未知的染疫者”,从而做粗略估计,流行病学模型某程度已较为严谨。政府常言抗疫要“快、狠、准”,市民看了近月情况,倒想知道这个“准”字从何说起。
诚然,卫生署感染数字徐徐下降,加上政府所做的污水检测,以及围封强检发现感染比例,皆指向第五波疫情有所回落,不过若要全面掌握疫情,全民强检必然精准得多。当然,如果特区政府打算仿效欧美与病毒共存,对于感染数字的掌握,确实毋须太精准,足以判断是否出现新一波疫情便已足够,入院率和死亡率等也许更重要。可是最近特区政府对于全民强检、清零或共存等问题,不论言或行,经常令人搞不清官方想怎样。
第五波疫情高位横行,无人认为现在是合适时机做全民强检,国家卫健委抗疫专家梁万年亦认同,暂缓全民强检不等于躺平,香港抗疫即时重点是减重症减死亡。日前林郑大谈香港动员力不如大陆,全民强检“挑战很大”,予人观感是香港想做也做不来,昨天的说法,则变成如果疫情去到末段,有助达到抗疫目标,“一定会做全民强制检测”,不会计较资源。政府专家顾问梁卓伟表示,香港要选定清零或共存,林郑回应抗疫工作不是两条路线之争,本港抗疫“目标清晰”,“与国家一致”。她提到,因为社会经济需要,与大陆通关仍是特区政府“首要目标”,但当立法会议员问及两地通关路线图,林郑只说先待第五波疫情稳定,再按大陆之前提出的条件推进,现在难有时间表。
人类长远必须与病毒共存,不代表短中期无选择。全球疫情未完,未来转折难料,清零与共存孰更明智,留待日后学者史家下定论,但对于当下香港,清零或共存绝非单纯模式之争,而是跟先与谁通关挂钩,直接影响不同持份者。选清零就是先与大陆通关,即时受惠者包括跨境家庭、常要北上公干者,以及在大陆有生意的商人;旅游零售饮食业养活很多中下层家庭,先与大陆通关、占访港旅客绝大多数的大陆客恢复来港,对民生就业帮助很大。选择共存就是先与外地通关,即时受惠是跨国企业、与外资关系密切的工商界及金融界;较常搭乘飞机远游、做生意或探亲的中产人士,也会方便不少。政府若认为已说清楚通关优次,就应拿出具体路线图,证明官方表里如一,不是讲一套做一套。
最近香港有一种声音认为,香港“先行先试”与病毒共存,可供大陆“参考”。这种观点是一厢情愿。首先,大陆表明动态清零大方针未变,未来对外重开的条件,包括国际疫情减退、病毒显著转弱、有特效药等,相当清晰。观乎梁万年等权威专家说法,大陆显然不认为这些条件已成熟具备。其次,即使大陆真的要借监外地共存经验,相信也宁可向新加坡取经,香港更似负面教材。所谓“共存”其实可分被动与主动,绝大多数国家其实都是因为抗疫惨败,别无他法,唯有被动共存,欧美情况最明显。放眼世界,主动求共存并能稳控死亡人数者寥寥,新加坡是罕有成功例子。不少人混淆了“惨败后共存”与“不败下共存”,才会有“失败者才是赢家”的结论。
全民强检求清零
未来一月关键期
香港抗疫两年功亏一篑,一败涂地后最容易的选择,是假“与现实共存”之名向病毒投降,然而香港有大陆全力支援,只要不放弃,还有许多事情可做。清零抑或共存,决定香港先与谁通关,若选清零,全民强检几乎是唯一方法。下月底社交措施松绑,疫情必然反弹,一旦感染人数又升至高4位数甚至过万,全民强检又会因为隔离设施不足无法推行。官方真的有心清零与大陆通关,一定要在未来一个月把握时间做全民强检,一旦错过了,理论上最快7月才有机会做,届时香港可能已走上先与外通关的共存之路,无法回头。官方不在短期拿出与大陆通关路线图,外界只能假设,特区政府其实选择共存及先与外地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