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透视
“战争离柏林只有二小时飞行距离”了,标志一:德国又开始难民潮了,柏林总火车站一天接待了1万3000个乌克兰难民。此外,以汽油飞涨为标志的能源危机也已初露端倪,汽油价格已经上涨了约50%。
怎么办呢?不应该去调停促和吗?邻居打架,自然是要去劝架,难道在旁边喊打喊杀递刀子?违反常识的是,现在还真的是这样拉偏架。
俄罗斯与乌克兰开战20多天,用武器支持乌克兰的喊声最大,同时俄罗斯受到的西方制裁在不断升级。波兰已经提出要提供给乌克兰米格战斗机,米格战斗机是乌克兰空军熟悉的苏联飞机,可以立即投入使用,但要从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军机场交接、出发。
这个建议最初由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约瑟夫·博雷尔上周提出,但他很快撤回了该建议。波兰反应谨慎,不想让战火烧到自己,把球踢给了美国。美国在德国的军事基地享有“治外法权”,不受德国控制,但是毕竟是在德国境内,一旦战机从德国起飞,德国如何还能置身“战”外?
看来战事逼近柏林,不是玩笑,民众买碘囤粮油,与两年前抢口罩买光面粉有得一比。眼下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以此建议将构成“艰难的后勤挑战”为由,没有同意波兰的方案。算是刹车及时,不然就把德国卷入战争机器了。
同时西方对俄罗斯展开了制裁,自然是以美国为首。继通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制裁后,美国又宣布停止购买俄罗斯油气,德国怎么办?跟进吗?
正常人都会知道一旦停止石油天然气交货,德国经济生活将受重创。今天看到的《法兰克福汇报》上的文章,说到九名德国经济学家在对油气断供将给德国带来的经济后果做研究后,认为“影响可能巨大,但可控”。德国国家自然科学研究院Leopoldina的科学家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认为俄罗斯天然气的短期停供对德国经济来说是“可控的”。即将到来的冬天可能会出现瓶颈,但影响应该是有限的。
那么这些“可控”和“有限的影响”到底是什么程度呢?
在他们的“宏观经济模型计算”中,俄罗斯能源进口的供应冻结,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5%至3%左右。以此为计算基础,每个公民每年的损失从800欧元到1000欧元不等,具体取决于具体情况,也就是主要取决于有什么能源替代方式。而这里说的每个公民,其实是指连同婴儿在内的每个人。以一家四口计,一年要为能源多支出三四千欧元,这是有限可控的影响吗?这些学者科学家不食人间烟火?
与此同时,政治家在高昂的能源价格面前似乎退缩了。虽然不免跟着美国喊口号,但到目前为止,德国政府拒绝对俄实行能源禁运;SWIFT制裁也不包括与能源供应相关的银行。德国总理朔尔茨甚至认为,俄罗斯能源对公民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警告说,一旦发生禁运,就会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总之联邦政府不愿意见到能源断供。
指出能源禁运的间接影响令人担忧的,除了政治家,还有企业家。德国工业联合会(BDI)认为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其他能源渠道取代。工业联合会主席齐格弗里德·鲁斯乌尔姆(Siegfried Russwurm)认为,讨论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是在玩火。德国有50%左右的油气依赖于俄罗斯的供应,工业中天然气消耗的比率为36%,如何找到取代品?
美国情况不同,2021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仅占总需求的3.7%,根本谈不上有多大影响,而德国短时期内却根本没有替代方案。
德国的文化精英们以意识形态为标准,积极响应美国号召,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电视和其他媒体上只看见一边倒的“政治正确”言论,不思前因,不计后果,只喊口号。3月8日的德国电视二台讨论节目里,嘉宾们从谴责普京的朋友、前总理施罗德,到批判会说俄语的默克尔对俄罗斯的“软弱”,似乎现任总理朔尔茨也快成为挞伐对象了,好像不参战不足以表现其正义感。
一年前大选时“低调躺赢”的朔尔茨依然低调,但在媒体调门越吵越高的情势下,会不会被舆论裹挟,像一次大战前的欧洲各国那样,被推入螺旋式上升的战争机器呢?还有那位身为绿党的副总理哈贝克,难得他没跟着绿党同事一起唱高调。
回来再谈“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学者。为什么近一二十年以来,德国媒体的一致性如此之高?德国学校从小培养的独立思考和反思精神呢?大概中小学历史课没学好,不了解一战二战是怎么打起来的。媒体和学界精英为何不再有独立的意识和反思的立场,这是必须仔细研究的问题。
政治精英中尚有靠谱的人,希望他们不要被媒体的口水淹没了。
作者是旅居德国柏林的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