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谣言猛于疫

时间:2022-03-24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沪声纸述

上海官方最近很忙——忙着抗疫,也忙着辟谣。

上海本轮冠病疫情暴发近一个月以来,各路传闻越来越多,也越发真假难辨。过去三天里,官方就接连出面辟了两个谣,其中一个是浦东新区北蔡镇新增8000多起冠病确诊病例,另一个则称上海即将封城七天。

这两个传言都曾在我的微信聊天群组流传。如果说“浦东新增8000例确诊”还因为数字过于惊人而被认定为危言耸听,那“上海封城”的说法则让许多朋友深信不疑。因为这个传言不仅看似逻辑缜密,还有“红头文件”为证。

封城传言始于一张微信聊天记录截图,指国务院疫情督查组到达上海,将本轮疫情定性为“失控”。发言者分析,一般情况下,上海是不会被派专家来督导的,但当前上海“社会面溢出太多,防控措施不力”,因此必须封城七天以实现清零。

发言者还劝告朋友,赶紧想办法多囤些可以长期存放的食物,“应该明后天就会有动作了”。

上海官媒当晚即发声澄清“封城”传言不实,强调中央共向全国10个省份派出督察组,上海只是其中之一,希望市民不要听信谣言、抢购囤积生活用品。

但群组里随即传出另一份聊天记录,指上海领导层刚开完视频会议,决定封城四天、全员核酸,“医疗团队都准备好了”。发言者还附上一份落款为“上海冠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医疗救治队”的红头文件,内容为组建集中隔离救治场所医疗队伍。

这下就连官方辟谣也无法打消疑虑,上海多家超市和菜场门前排起连夜买菜的长队,不少朋友也想方设法采购食物,毕竟“万一是真的呢?”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澄清,上海不少街镇和小区已在完成核酸筛查后解封。他也警告,恶意传谣造成社会恐慌,“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当地警方随即迅速出击,对发布封城传言的两名男子立案侦查,指二人为“博取眼球、吸引关注”而编造并散播不实信息,造成大规模传播和恶劣社会影响。

在上海感染者屡创新高、各方资源紧张的当下,谣言对社会的恶劣影响不亚于疫情。因为担心封城而全民囤货,在线上造成不少配送平台一度停摆,生活物资无法及时送到真正急需的民众手里;在线下排队抢菜则加大了聚集性感染风险,令本就严峻的疫情进一步恶化。

在严惩谣言始作俑者的同时,官方也应反思为何谣言具备广泛传播土壤。大批民众宁可听信传闻,也不信官方说法,只是因为缺乏辨别真伪的思考能力吗?

上海疫情暴发初期,民众对官方信息还是高度信任。但一些“谣言”成真,逐渐削弱了“官宣”含金量。例如,本月初网传上海将在闵行区建设方舱医院时,官方第一时间否认,民间讨论也随之消散。但昨天官方宣布已将闵行体育馆改建为收治轻症患者的集中隔离管理场所,尽管未冠以“方舱”之名,但本质作用相同。这让一些网民感叹:“谣言果然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其次,当官方承诺难以落实,因此吃亏的民众对政府信任也会随之降低。过去一周上海多地展开核酸筛查时,官方说法是48小时内完成两轮核酸就解封,实际上大多小区都是“两天又两天、一轮接一轮”;这导致不少居民粮水紧缺,甚至延误看诊治病。吃过苦头后,更多人对小道消息的态度转变为“宁可信其有”。

此外,防疫政策自相矛盾,也增加了民间对信息真伪的判断难度。当政府一边强调减少疫情对经济影响,一边要求商家配合防疫而长时间停业;一边提出轻症病例可免入院治疗,一边对出现无症状感染者的小区实行高压封控时,不光是普罗大众,就连分析人士也难以参透,下来防控措施究竟是要放宽,还是要收紧?

平心而论,本轮疫情蔓延态势之快,多少令上海官方措手不及。或许原本没打算建方舱医院,因为病患激增而不得不建;原定的解封时限也因核酸筛查量过大而被迫延迟。上海官员在发布会上正面回应了不少民众关心的问题,也为工作中的不足坦诚道歉,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消民间猜忌。

然而,当防疫政策难以扭转疫情趋势,封控措施一再加压却缺乏合理解释时,即便是在以政府管理水平和民众素质高著称的上海,都难免产生信任危机,为谣言提供蔓延空间。这是传播性超强的奥密克戎毒株为中国防疫带来的挑战,也是官方在“清零”与“共存”之间举棋不定造成的困境。

面对新一轮疫情冲击,上海市民乃至中国各地民众,依然对官方政策展现出极高配合度与耐受力,但这样的耐心并非没有底线。要想止住谣言,需要更加透明清晰的防疫方针,更为百姓着想、令人信服的政策。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