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思考到审视中国效应 年轻华人感觉华社(4)

时间:2018-02-19 01: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视野
年轻华人务实看待中国机遇 中国软硬实力的渗透力日益增强,尽管并未稀释西方文化对新加坡年轻人的影响,但各方面数据显示,本地不少青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中国经验对职业发展的优势,中国文化传播力量也开始渗入。

年轻华人务实看待中国机遇

中国软硬实力的渗透力日益增强,尽管并未稀释西方文化对新加坡年轻人的影响,但各方面数据显示,本地不少青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中国经验”对职业发展的优势,中国文化传播力量也开始渗入。

这股也在许多地方吹起的“中国旋风”,是否会影响华人占大多数的新加坡社会面貌,或对“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确立,多少引起华社内外的好奇,甚至是焦虑。不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的年轻人均指出,他们更多抱着一种“在商言商”的态度,是很务实地看待中国机遇,即使倾向“文化中华”,也不代表认同“政治中国”。

林洵康:“同是华人”是新加坡年轻华人优势

林洵康(26岁,实习律师)与周芹均(24岁,起步公司职员)曾在“国大海外学院”(NUS Overseas Colleges Programme)计划下,到上海生活与工作一年。两人最近刚回国,但已开始想念中国生活。

周芹均说:“我们真的很想回去。中国城市生活的便利与先进很有吸引力,例如透过微信就能叫外卖和完成很多琐事。”

而对于林洵康来说,新加坡年轻一代华人的身份其实已经很鲜明,在上海实习,当地同事清楚知道华语不是他的强项,也认识到他是新加坡人。他认为,有了这样的身份自信,到中国发展的新加坡年轻人并不需要畏畏缩缩,可以“利用同是华人的优势”,尽量去抢占更多商业上的利益。

20180218_chineseidentity5_Medium.jpg
周芹均(左)和林洵康在上海生活与工作一年,最近刚回国便开始想念中国生活。(叶振忠摄)

林洵康也认为,即使是在外交方面,面对中国,新加坡不需要刻意去彰显主权意识。2016年,新加坡装甲车在香港被扣留,新中两国关系进入低潮期,当时林洵康还在中国实习;尽管朋友之间没公开讨论此事,但他在微信平台上读到针对新加坡的负面评论,十分沮丧。

他说:“我很实际地看待这件事。我认为如果新中关系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削弱我们这群想要到中国发展的人原来掌握的‘资本’。”

目前在北京大学念商科的蔡溢涵(23岁),从小在讲英语的环境长大,但选择到中国留学,因父亲是商人,认为中国是有潜力的市场。他说:“如果你问我到中国念书的具体意义,我会说那是与中国同学建立关系。我希望了解中国市场。”

中国实习机会及华语课程受欢迎

通商中国总裁孙雪玲指出,随着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不断推展,以及创新经济的持续推进,通商中国观察到,一些年轻人对中国经济的兴趣浓起来,这群人渴望加强华语能力,希望更深入了解中国当下的快速发展,但他们发现,目前没有太多管道,能满足他们到中国实习的需求。

通商中国正在筹备与高等学府和多家企业合作,为新加坡青年创造更多实习的机会。继通商中国与义安理工学院推出“启航中国”课程后,它与另一高等教育学府共和理工学院合作推展的中国商务透视课程(China Business Perspectives),将在今年4月开课。

20180218_chineseidentity3_Small.jpg
通商中国总裁孙雪玲表示,年轻人对中国经济的兴趣浓起来,希望更深入了解中国的快速发展。

报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管理学院商务华语与中华语言文化类课程等的学员,也逐年上升,课程越来越受英文教育源流人士的欢迎。

根据本地大专学府提供的数据,到中国实习或交换的人数也普遍大幅增加。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大学与环球关系)黄载贤教授指出,从2012年至去年,在“国大海外学院”计划下,到北京与上海起步公司实习的国大生,人数翻了超过一倍,上个学年多达400人。

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中国司司长何致轩受访时说,随着新中经济关系蜕变,中国对于新加坡而言,不仅是终端市场,也是创意与资本的源头。他指出,以去年来说,国际企业发展局协助本地企业在国外推展的项目中,就有高达35%是中国项目。

中国影视节目建立口碑

在影视节目与流行音乐方面,“中国制作”的品牌在新加坡的口碑也越来越好​。中国大陆视频网站爱奇艺将新加坡视为海外关键战区之一;2017年,中国古装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登上搜索引擎谷歌热搜排行榜,是新加坡人关注的十大电视剧之一。

星和(StarHub)内容业务部总监李素慧透露,在星和平台上,去年收视率最佳的十大综艺节目中,几乎都中国出产,包括《梦想的声音》和《爸爸去哪儿》,与过往有很大差别。与2017年前半年比较,对比同个播出时段的电视剧,中国电视剧的收视率到后半年也显著增加30%。

理性看待中国崛起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次长马炎庆去年获连瀛洲纪念奖学金研究中国文化外交及流行文化;他受访时指出,与中国节目制作人的交流,让他认识到:中国目前把资源投入在创造自己的内容,这在文化传播上会达到一定效应,也可能对新加坡华人观众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20180218_chineseidentity1_Small.jpg
新跃社科大学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主任符诗专副教授认为,中国文化传播力量增强,为新加坡提供了展现新加坡文化的更大平台。

不过,马炎庆与新跃社科大学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主任符诗专副教授均指出,这同时也为新加坡提供了展现新加坡文化的更大平台。马炎庆以本地歌手向洋在《中国新歌声》比赛中取得优越成绩为例指出,这也能让中国人接触到新加坡年轻华人,了解他们的面貌。“例如,对方会知道,我们可以唱华语歌,也讲华语,但思路和表达能力都以英语为主。”

本地英文诗人、推广华语理事会理事冯启明认为,“新加坡华人”这个概念虽非常抽象,但其基础一定建立在某种特殊的认同上,而这与中国认同是不一样的。他说:“身边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崛起表达期待,但与其说是一种族群认同,那更多是他们对亚洲势力的强化感到兴奋,两者是可以清楚切割对待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