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 “垃圾屋”招致邻居投诉和发生致命意外事故的新闻层出不穷,也成了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确实亟须制定有效的全方位对策,防止问题随着人口的急速老龄化而恶化。
住家之所以会变成 “垃圾屋”,主要是因为住户囤积杂物,有者则是因为屋主饲养过多的猫狗宠物。这些大多属于病态的行为。一个人不会无端端把自己的住房变成“垃圾屋”,国家发展部与社会及家庭发展部相信,可能原因包括精神出状况、孤单、心理创伤和深度悲痛等。专家还指出,通常是因为屋主患上囤积症(Hoarding disorder),一般又以独居老人居多,有关个案多发生在租赁和三房式组屋。
“垃圾屋”的问题很多,首先,不仅影响屋主本身的卫生和健康,也危及公共卫生。其次,是影响到邻居的生活与作息,导致邻里不睦。再次,是危及公共安全,如容易引起火患,不止酿成个人或家庭悲剧,也殃及左邻右舍。
这个月所发生的两起案件,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月5日,文庆路第4座组屋一个单位,一名66岁的独居阿叔,因邻居闻到阵阵恶臭报警,才被发现早已死在屋内,屋内则堆满杂物,几乎无法通行,大门也被屋内的“垃圾山”阻挡,不能完全敞开。
紧接着,1月9日,后港91街第971座组屋三楼一个囤积大量杂物的五房式单位发生致命火患,导致一家三口丧命。据报道,死者一家独来独往,单位里里外外堆满各式各样的物品,让邻居寸步难移。邻居说,这家人也多次拒绝配合官方清理杂物。
这类悲剧的一再发生,似乎并不是因为没有引起官方的关注,而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周全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关官方本月21日宣布,成立家居整理行动联盟(New Environment Action Team,简称NEAT),希望通过公共与私人领域伙伴合作,以更全面和可持续的方式,解决囤积问题。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也说明过去一些零星的做法,无法有效地应对这个多面向和棘手的社会问题。
早在2014年,国家发展部就成立了社区事务署和一个跨部门囤积管理行动小组,负责处理组屋囤积杂物的问题。小组成员包括建屋局、环境局、民防部队、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人民协会、护联中心、动物与兽医事务组代表。
不过,囤积个案这些年来有增无减,官方担心的是,个案还会因人口急速老龄化而与日俱增。截至2021年底,有记录的个案为253起。目前,被列入观察名单的个案达到627起,其中有357起被列为复杂难解个案,包括屋主不配合,不允许执法人员入屋调查或清理杂物。棘手个案的增加,为前线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
解决这方面的难题,显然须要法律的配合。因此,官方去年底提出《邻里纠纷解决(修正)法案》,赋权新成立的社区关系处在穷尽所有办法后,对已影响到社区关系的个案,可以强行入屋清理堆积的杂物。这一做法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在淡滨尼一带试行。违规屋主若被认为有潜在精神病,可被送医治疗。
对大多数患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而言,解决问题的关键正在于适当的心理辅导或精神治疗,但这或许也是最难处理的环节,它既需要医疗手段的介入、法律手段的配合,更需要社区的援手和关怀。新成立的家居整理行动联盟,28名成员来自社会四方八面,包括向来在社区服务方面不懈努力的团体、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心理健康协会和私人机构,希望这个集合全社会的努力,能取得实效,尽量减少和防止相关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