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随着美国政府提出的TikTok禁令即将生效,大批海外用户纷纷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并自称为“TikTok难民”。简单的社交平台用户迁移现象,揭示的是全球数码平台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态势,同时也映射出中美两国在数码化时代文化产业博弈的现状。
“TikTok难民”的迁移并非仅由单一平台的禁令所引发,更与美国政府在数码领域的政治操控有着密切关联。事实上,在TikTok禁令背后,隐藏着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平台的深层恐惧。在美国的政治语境中,TikTok被视作一个数码平台,被赋予“文化对抗”的政治意涵,成为中美科技与文化角力的核心焦点。随着禁令的威胁逐渐变为现实,部分美国用户开始对政府的这一政治操作提出疑问,并反思禁令对自身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动的深远影响。
“TikTok难民”现象的本质,是中美文化产业在数码平台领域的激烈竞争。尽管美国系平台如脸书、Instagram、X等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它们在精准推荐算法和个性化内容推送方面,仍逊色于TikTok和小红书等中国系数码平台。TikTok的核心技术——推荐算法,通过精准预测用户兴趣,显著提升用户的黏性与体验。
小红书同样凭借强大的社交功能和推荐系统,吸引大量海外用户。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政治手段遏制中国平台的扩展,实际上反而间接推动中国平台在技术创新,和全球用户的扩张。小红书因强大的文化适应性,迅速吸引全球多元文化背景的社交与文化创作者,实现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创意内容的创新。在互联网的文化竞争中,技术的较量远不止于算法的比拼,更是文化认同、社交互动与平台适配能力的全面博弈。
“TikTok难民”的迁移,引发更为复杂的文化认同冲突与融合现象。美国用户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主要依赖于媒体报道和新闻传播。这些传播往往带有政治色彩,容易导致误解和偏见。随着大量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他们得以全面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日常生活。
大量海外用户的涌入,数码平台面临的严峻治理挑战逐步显现。跨文化交流的要求,不仅在于满足中国本土用户的需求,更在于兼顾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这要求平台在内容发布、审核及社交互动等环节,实现精准的文化适配,同时确保合规性,以避免引发文化冲突。在此过程中,中国平台须强化自身技术实力,尤其是在多语言支持、跨文化内容创作和全球用户社交体验的整合方面。中美两国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有力推动全球数码化生态的创新与多元化发展。
数码平台的进一步发展,使中美文化产业的互动迈入一个全新阶段。数码平台从单一内容的传播工具,转向集文化认同、艺术创作、社会互动等多重维度交叉的互联网地带。
这种互动所引发的“长尾效应”,意味着中美两国文化产业不再局限于对抗,而是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合作与竞争。跨文化的互动能够有效提升平台的流量和用户黏性,也为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跨境电商、品牌营销以及数码内容创作等领域,在平台的创新和内容的全球化传播中,迎来更多的合作机遇。随着全球数码化浪潮的推进,面对全球多元化的用户需求,社交平台将不断面临文化适配和技术创新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决定平台能否成功适应全球市场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TikTok难民”现象为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提供重要视角,揭示全球数码平台在文化与技术层面的深层博弈。中美文化产业在全球数码化时代的互动与竞争愈演愈烈,大量海外用户的进入,为中国数码平台迎来市场拓展的新机遇,中国文化在全球市场崛起之势已成。随着数码化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平台应抓住跨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契机,进一步推动全球文化产业的繁荣。数码技术与全球文化的结合,注定会塑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的数码生态环境。
作者李威是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
高雪琪是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