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次进电影院看香港电影,已经快两年了。
以殡葬业为题材的港片《破·地狱》,自去年11月登陆新加坡后,反响不俗,其中以粤语原音放映的几场特别场次,门票几乎是早早售罄。
在华语配音的普通场次,也有不少人捧场。据现场观察,不少观众是操着新马口音的民众,有些是大陆口音的中国人,还听到有人说粤语,猜测可能是本地定居的香港人。
有人批评,用华语配音的港片,无法将电影的原汁原味呈现出来,但在这部片的后半段,观众的啜泣声此起彼伏,说明细腻的故事情节以及演员精湛的演技,足以让观众跨越配音的隔阂。《破·地狱》讲述冠病疫情后经济萧条,一名婚礼策划师被迫改行,成为葬礼经纪人,并与一名经验老到的喃呒师傅(道士)共事的故事。
电影中的几场冲击力极强的镜头,令人无法忘怀,尤其是母亲为已逝的孩子争取防腐,镜头对腐烂尸体的特写;还有一名男客户拒绝太太的同性爱人见她最后一面,但葬礼经纪人却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她们完成最后告别。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影片结尾中,喃呒师傅去世后,她的女儿根据遗愿,亲自主持“破地狱”这一道教仪式,让亡者超度解脱。但在我看来,这更多是打破父女间长年积累的隔阂与心结,以及对女性偏见的挑战。
又是探讨生死和世代价值冲突议题,又围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如何自处、同性爱情等多种传统商业港片里见不到的元素,加上香港两代喜剧泰斗许冠文和黄子华担纲主演,或许是《破·地狱》能打破港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部片的大卖,并未能改变香港电影整体的低迷局面。根据《明报》报道,香港去年的票房收入仅为13.4亿港元(2.36亿新元),较2023年下降6.2%,甚至回到2011年的水平。
撇开经济下行的影响和人们观影习惯的改变,有观点认为,越来越多香港电影在情感表达和社会批判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主题也没像以前那样百无禁忌、放任鲜活,使得观众难以产生共鸣。如果将视角扩大,这何尝不是香港社会近年来的缩影。
许冠文曾在去年10月说,不仅香港人须要“破地狱”,香港本身也须要转型。他说:“意思是将以前的仇恨、骄傲一起放下,好像道士重新上路。这个仪式叫破地狱,寻求新突破……”
的确,香港在政治动荡和冠病疫情冲击的双重影响下,经济势头不如从前,股市的低迷更一度被揶揄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
要怎么重振旗鼓、突破现有困境并成功转型,我想,《破·地狱》中的一段台词,或能为香港提供启示:“不止死人要超度,活人也须要破地狱。”这不仅仅是一种对死者的超度,更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新生的渴望。
(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