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时语:常春藤名校“传承录取”面临危机

时间:2023-07-29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美国大学尤其是常春藤名牌大学,在招生时照顾黑人等少数民族的“平权”政策,在今年美国独立节前夕,被最高法院判决违宪,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其实20年前,最高法院已经表明,“平权”招生是时效有限的历史“纠偏”。如今保守派大法官占绝对多数,这一政策被废除不出意料。

但是,这一不利弱势群体的判决,也引起对美国名牌大学照顾校友子女的“传承录取(legacy admission)”传统政策的舆论和法律反弹,因为后一政策的获益者,主要是富有白人家庭。

7月24日,哈佛大学的三位经济学者发布一项大数据研究结果,展示具有同样“高考”高分成绩的美国中学毕业生群体中,申请八所常春藤大学加上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史丹福大学的录取率,与家庭财富水平的关系是:最富有1%家庭子女的名牌大学录取率,高出平均值三分之一强,而顶尖千分之一巨富子女的录取率,更高出一倍。研究者把“传承录取”定为这一不公平现象的罪魁祸首。《纽约时报》同日便作了专题报道,加剧了舆论声浪。

各界穷追猛打之下,美国名牌大学照顾校友子女的“传承录取”政策风雨飘摇,诸如卫斯理学院(宋美龄和希拉莉·克林顿的母校)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次级名校”已经打出白旗,宣布终止这一传统。哈佛大学为首的常春藤名校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更长远的危机,在于“平权”政策只是半个多世纪的新生事物,而“传承录取”是常春藤大学几百年来的DNA,也是它们成为世界名校的重要因素。一旦放弃这一传统,名校地位还能再像以前那样维持吗?

从一开始,常春藤盟校不仅是美国高等教育诞生的摇篮,也是将东北部“蓝血”精英子弟培养成新一代“统治阶级”的基地。这一变相的“贵族血缘”和“吾家故物”传统源远流长,1951年,校友子弟申请哈佛的录取率竟达94%;在独立革命前参与创立常春藤布朗大学的布朗家族直系后裔,直到1980年代还频繁向校长推荐自家子孙入学。

从上一世纪中期开始,常春藤名校开始实施依据成绩和其他能力“凭才取人”的招生政策,以当时耶鲁大学校长的说法,这是看到美国人才资源尤其是犹太人才趋势的“长线投资策略”,以保证常春藤大学能够长远主导上层社会精英的培养输送,着眼点说穿了,还是这一投资长远的有形和无形回报。这里的有形回报,当时一位银行家耶鲁校友与校长争论时说得很明白:便是校友们对母校的金钱捐助。

常春藤名校能够拥有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和科研设施,说到底在于学校的巨大财力。据史丹福大学一项研究,2006年,哈佛等顶尖大学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年度花费,超过9万美元,当时这些学校的全额学杂费无非6万多美元一年。换言之,即便所有哈佛学生都不拿学校一分钱资助,校方每年还是会为培养每个学生“倒贴”2万多美元。这是所有公立大学,包括名牌州立大学,都承受不起的“赔本生意”,也是后者无法比拟的本科生教育质量。

校友网络是巨大社会资源

支撑这种开支的是常春藤名校富可敌国的校产基金。这些基金的初始和后续来源,一大部分是成功校友们的捐助。常春藤各校校方无不花费重大财力人力,维系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校友网络这一巨大社会资源。照顾校友子女的“传承录取”,便是校友关系网的重要一环。几年前,普林斯顿大学校友关系负责人对《纽约时报》承认:校友捐款在他们子女行将进入大学的入学年龄前达到高峰;如果子女入学申请被拒,那么捐款便急剧下跌。

起源于常春藤盟校的校友关系,是美国上层文化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色:同一所大学的历届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强烈归属感终生不渝。尤其近数十年美国家庭纽带松散,半数以上婚姻以离婚收场,非血亲的继父母和继兄弟姐妹关系比比皆是。对大部分中上阶层,一生同床共枕的对象可能无数,配偶更可以离婚再娶,但大学母校却只有一个,因而形成了非常专一的忠诚对象,程度甚至超过对亲生父母(尤其是离异的父母)。对于传统亲情压倒一切的华人,这是须要格外领会的美国文化特征。

以常春藤宾州大学本科毕业的前总统特朗普为例,正式结婚三次,加上天知道多少次的婚外情。各房妻室所出的四个成年子女中,便有三位也是宾州大学本科毕业。再如比较老派的布什家族,从老布什总统的父亲到小布什总统的女儿,已经是四代以上的耶鲁校友。如此根深蒂固的“传承录取”传统,如今成为过街老鼠,常春藤大学的巨额校产基金,还能风光多久?

最后,《纽约时报》7月24日转载的图表还显示,在同样“高分”成绩下,财富排序在70%到90%之间的美国中上阶层子女,申请名校的录取率不仅不如巨富子女,也显著低于财富在中位数以下的穷人子女,被一位《大西洋月刊》专栏作家描绘为“中上阶层大学焦虑的写照”。这是美国社会生态的另外一个故事了。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