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报
作者:李立峰
过去十数年间,社交媒体不单成为了很多市民接触新闻内容的渠道,它也成为市民跟别人分享新闻信息、发表对时事的意见及讨论的平台。学者有时会用“新闻参与”这个概念,去概括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讨论新闻的行为。“新闻参与”代表的是人们与新闻信息之间的关系:人们是否只是被动的资讯接收者?抑或对新闻资讯的流通和社会对新闻内容的诠释,有积极的参与?所以,新闻参与也被视为是公民参与的一种模式。
新闻参与度 跟社会政治环境相关
新闻参与的程度,跟政治环境和社会气氛息息相关。当社会上有重大的事件或争议发生,人们分享和讨论新闻的意欲,一般而言会有所提升;但这也部分地建基于个人言论自由是否得到保障,以及社会撕裂的程度是否严重。
英国路透新闻研究所每年一度的全球网络新闻使用调查,一向都有追蹤各地网络新闻使用者的新闻参与程度。若集中看香港的情况,于2017年2月所做的调查中,17.9%受访者指自己会在社交媒体上对新闻内容发表评论,30.1%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新闻内容,29.2%会在手机通讯程式上分享新闻内容,另外有13.6%会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新闻。
于2020年2月,正值反修例运动后期所做的调查中,在社交媒体上评论新闻的比例上升至21.7%,在社交媒体及手机通讯程式上分享新闻的比例上升至31.2%和38.1%,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新闻时事的比例亦上升至19.8%。
但随着反修例运动结束,以及《港区国安法》订立,无论是因为社会气氛冷却下来也好,因为对社会发展的失望也好,因为政治和法律环境变化带来的言论风险也好,香港市民在网络上的新闻参与都明显下降:于2021年及2023年的调查中,在社交媒体上评论新闻的比例下降至15.8%和16.5%,在社交媒体分享新闻的比例下降至21.9%和19.7%,在手机通讯程式上分享新闻的比例下降至26.6%和25.8%,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新闻时事的比例则下跌至13.5%和15.7%。
网络新闻参与的正负面体验
在个人层面,网络上的新闻参与可以带来正面或负面体验。正面的体验,可以是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围炉取暖”,可以是跟意见不同的人有认真和有意义的交流;负面的体验则可以是进入两极化的指骂之中。2023年的路透新闻研究所调查,加入了3条新问题,其中一条就问到,被访者在网络上的新闻参与经验属正面抑或负面。结果在排除了回答“不知道”或不会在网络上看到新闻的人之后,12.2%被访者指自己的经验负面或非常负面,52.6%指自己的经验既非正面亦非负面,27.9%指自己的经验属正面或非常正面。整体上,网络新闻参与的经验属正面的居多。其中一个可能原因,是网络传播早非新鲜事物,人们大概懂得如何迴避一些负面状况。
可以预期的是,新闻参与经验正面的人,其新闻参与程度也会高一些。事实亦的确如此。若把前述的4种网络新闻参与方式加起来,成为一个0至4分的量表,在网络新闻参与经验正面的被访者之中,有两分或以上的占28.6%;在网络新闻参与经验负面的被访者之中,有两分或以上的只占18.5%。
更有趣的是,网络新闻参与程度及新闻参与的经验,也跟人们的“小心程度”有关系。路透新闻研究所的调查新加的另外两条问题,就问到被访者在线上和线下跟别人讨论政治时,会否小心谨慎。结果显示,撇除“不知道”及根本不会讨论政治的人之后,18.9%指自己在网上讨论政治时会很小心,56.9%指自己会“有点小心”,20.1%指自己“不会很小心”,4.1%指自己完全不会小心。前两个数字加起来达75.8%。
如果是在互联网以外讨论政治,则有18.7%指自己会很小心,54.7%指自己会“有点小心”,22.5%指自己“不会很小心”,4.1%指自己完全不会小心。前两个数字加起来是73.4%。人们在线下讨论政治时的小心程度,比在线上讨论时低一点点,但两者差异不大。
需“小心谨慎”不会令人不讨论新闻
路透新闻研究所研究团队做了一些跨国家/地区的比较分析,发现愈多在网上讨论政治时会小心谨慎的国家/地区,民众的网络新闻参与度会较高。亦即是说,需要小心谨慎,不会令人们不参与新闻讨论;相反,若社会政治气氛炽热,人们会多参与新闻和政治的讨论,惟同时也可能会在参与时小心一点。
回到香港。若在个人层次上分析,在网上讨论政治时会很小心或有点小心的人之中,26.1%在新闻参与的量表上有两分或以上;在网上讨论政治时不会很小心的人之中,23.5%在新闻参与的量表上有两分或以上。两组被访者差别不大,但在数字上,网上讨论政治时的小心程度,跟新闻参与程度呈正相关。同时,在网上讨论政治时会小心谨慎的人之中,39.6%表示自己的网上新闻参与经验属正面;在网上讨论政治时不会很小心的人当中,只有22.2%表示自己的网上新闻参与经验属正面。
这些统计结果似乎说明,小心谨慎是有点正面作用的,这也符合某种华人社会的传统智慧。不过也要指出,调查问卷其实没有表明“小心谨慎”指的是什么。以一般常识理解,被访者可能想到的是,自己会否在特定情况下不直接表达个人立场,会否在表达意见时控制自己的语气和用词,又或者在引用和分享资讯时会否留意资讯的真伪等。
如果“小心参与”指的主要是不传播假消息、不要轻易被标题党误导等,那么小心谨慎自然是好事,小心谨慎和参与经验的正相关也很容易理解。但如果“小心参与”涉及的是要避免直接表达意见,甚至自我审查,那么“需要小心”这点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个问题,即是社会气氛是否令人不能畅所欲言,“需要小心”才能够参与社会讨论。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