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来,中国各省陆续公布本科阶段的投档表,今年各学校各专业的招生情况一目了然,变化之大令人咋舌。以山东省为例,过去招收考生位次最靠后的一些学校(位次20几万以后),大部分都是口碑较差的民办高校,今年却不乏大连外国语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等等普遍公认不错的二本、一本甚至双一流公办高校,这些学校招收的最高位次专业和最低位次专业差,竟然普遍都在120分以上,有的还在150分左右,十分罕见。
同一所高校,为什么不同专业间,分差如此之大?原因恐怕多半要落到号称“专业报考老师”的张雪峰身上,因为这些学校的最低位次专业,大部分都是翻译、日语、俄语、朝鲜语、阿拉伯语等被张雪峰看低的小语种专业,而被张雪峰吐槽最多的新闻、市场营销等,也都普遍下滑,有的是断崖式下跌。以山东大学为例,新闻传播类专业位次从去年的7907名,直接降到14321名,下降6000多位次。让人不得不感慨,张雪峰功力之深,以一己之力,让中国的高考录取,实现前所未有的大变化。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疫情给消费带来“伤痕”效应,家长们普遍从现实考虑,进行专业选择,这也无可厚非。但如此普遍地遵循一个人的观点,将所谓的没有专业壁垒的专业集体放弃,这也足够令人担忧。毕竟报志愿本质上还是个人的事儿,应该根据个人的爱好、擅长、性格特质等进行选择。学习一个专业,从事一门工作,首先应该是个人喜欢,能够愿意投入精力去做,才能做得好。这样最基本的原则和道理,现如今竟然也面临着挑战,不得不说,志愿填报的现实主义有点过头了。
曾经遇到太多听取专家意见进行志愿填报的人,最终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他们用大学和工作之后最好的几年光阴,证明自己真的不适合,这个代价实在太大。
从这个角度出发,当“张雪峰效应”产生,社会舆论已经普遍地对小语种、新闻等专业感到厌弃,这个时候,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是不是应该出来发声和纠偏呢?小语种真的有那么差吗?已经差到有100多分以上的“优惠”?我看未必。
什么是热门专业?什么是未来有前途的专业?人们现在的认知肯定是有局限的。就在十几年以前,新闻和小语种,也曾经比中文等专业要热门。只是因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等等就业的因素,中文专业一跃成为文科最热门的专业。新闻和小语种,今年恰巧遇上张雪峰和ChatGPT的叠加效应,才如此下滑。然而,风潮总会过去,现在遇冷的这些专业,将来会不会又重新热门起来,这也真的不好说。
说到底,志愿填报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最优解。就算是张雪峰的现实主义或者功利主义,也只是别人眼里的“现实”,别人认为的“有利”,实际怎样,都须要个人去考量和衡量。如果一个学生喜欢某个专业,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遵循自己的爱好、喜好,做有兴趣的事儿,这既是教育的初衷,也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当周遭弥漫着浮躁的功利主义氛围的时候,个人更须要冷静下来,考虑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作者是山东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