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印度人口虽超中国 政经优势难以超越

时间:2023-04-23 09:1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联合国人口基金上周宣布,印度人口预计在今年中达到14.286亿,超过中国的14.257亿,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国家。这一结果,其实已预告多年,并不令人意外,但“世界第一”与“超越中国”这两大元素,被西方舆论炒作成“印度的最新发展成果”,意义甚至较印度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还要大。过去百多年印度与中国人口一直在全球叮当马头,随着中国经济超越中等发达水平,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印度人口总量超越中国是必然之事。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印度在可能获得“人口红利”的同时,亦面临就业、教育、环境、公共卫生等诸多挑战。从过往经验看,人口大国并不必然成为经济强国,体制的改革、正确的政策、教育的发达、社会的活力,才是走向经济强盛的必由之路。

人口年轻红利初显

就业负担成双刃剑

1947年印度独立时人口约为3.5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口约4.5亿。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号人口大国,人口总量一直紧追中国。此后70多年,印度人口增长四倍,仅在过去12年,总量就增加2亿,相当于平添一个全球第五人口大国巴西。而人口大国并非一直是令人羡慕的称号,中印两国都曾经实施过计划生育政策,印度甚至较中国更早实施,1952年就推出全球首个计划生育国家政策,鼓励“两个足够”。只不过,因遭到强烈反对,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远较中国温和。中国人口增长率从1973年的2%,10年后降至1.1%,去年出现人口负增长,而印度人口一直快速增长,保持年增近2%(新世纪后逐步下跌)。联合国预计,印度在2064年人口将达到17亿的最高峰,届时将比中国多五成。

人口数量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学的“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亦指因劳动人口比例上升,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印度人口数量既多又年轻,总人口四成在25岁以下,占全球同龄人口五分之一,全国年龄中位数为28岁,较中国年轻9岁。尽管近年印度的出生率亦有放缓,但工作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11亿)及所占比例(约75%)均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而印度的经济增幅从2000年代后期年均增幅7%,亦佐证“人口红利”的效用。世界银行预计,印度经济今年将增长6.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预测,到2028年,印度经济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达12.9%,超越美国的11.3%,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的22.6%。

由于劳动力充足及成本相对低廉,近年印度已吸引部分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迁移,预料在中低端制造业方面,中印两国竞争会加剧,特别在资讯科技和软件开发方面,印度已展现其英语环境的特殊优势。而在政治上,人口第一的称号,亦有助印度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不过,人口增加并不必然产生“人口红利”。在全球人口最多的10国中,只有美、中、印3国进入GDP十强,而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利亚等国,甚至是最贫穷国家之列。从中印两国的漫长历史也可以看到,“第一人口大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无直接关联。

印度人口虽多而年轻,却并不均衡。持续的人口增长,亦会增加水、粮、能源、环境等压力。青年人口爆炸更是“双刃剑”,印度每年有近500万青年进入就业市场,而政府平均每年仅能创造120万个职位。据非官方的印度经济监测中心(CMIE)数据,印度3月的失业率为7.8%,而城市失业率更高达8.5%。印度农业对经济贡献度仅五分之一,全国却有45%劳动力务农,其实是“隐形失业”。印度是世界上妇女就业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去年只有10%的适龄妇女就业。此外,印度劳动人口教育程度不高,25岁以上人口中46%未读完小学,更缺乏高端制造业所需技术人才。此外,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贫富悬殊、性别歧视等社会不公问题,都浪费或限制了人口红利的作用。印度总理莫迪4年前表示,“人口爆炸”影响了印度的持续发展,“如果人们不接受教育,不健康,那么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都不会幸福”。

两国发展差距拉大

印度追华尚需时日

中国在人口第一的70多年中,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释放出“人口红利”,而中印经济拉开差距,也是从那时开始,1990年印度GDP相当于中国九成,到去年中国已是印度的5倍。军费开支中国是印度的3倍,制造业占GDP比重,中国是印度的近一倍。中国大学毛入学率(GER)已达六成,高印度一倍有多,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已逾2.4亿,职场新人平均受过14年教育,妇女的就业率近七成,在在显示,中印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不在同一水平。中印人口名次易位,惟中国第一货物贸易国、第一外汇储备国、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印度短期内都难以取代。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