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湾《旺报》社评
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中国大陆后表示,欧洲应维持“战略自主”,不当美国附庸;巴西总统卢拉紧接着访中,不仅拥抱中国大陆、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更公开挑战美元地位;中东地缘政治因中国促和沙特阿拉伯与伊朗,明显趋向“亲中远美”。从世界地缘政治高度观察,全球权力板块正在移动,不再以美国为尊。
美国陷于二元困境
《纽约时报》《更多国家会转向亲中俄吗?》一文揭示,乌克兰战争代表了一场新的地缘政治斗争,以美国为首的“民主海洋国家联盟”对抗盘踞欧亚大陆的“威权陆权国家联盟”,《纽约时报》这篇文章认为,后者似乎拥有更深厚的民意支持基础,而拜登政府以“民主对专制”的“生存斗争”,作为外交政策与美中战略竞争指导原则,亦未取得预期优势,反而使美国陷于僵硬的“二元困境”;原本高度相互依存的美中关系沦为零和生存对抗,成为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确实,民主对抗专制并非地缘政治的本质,而是“附带现象”,与国际现实政治并不完全相容,何况,抽象的理念在推动时经常出现矛盾现象。环顾全世界,非自由国家多于自由国家,加上民粹主义风行,自由主义外交注定窒碍难行,拜登政府在中东的挫败就是一个例子。
不同于上世纪美苏冷战时代的两大集团、两个制度相互对抗,当前美中战略竞争除了政治外交,更涉及经济、科技、气候变迁等领域,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有各自不同的关心和利益,某些议题偏向美国,某些又偏向中国,对多数国家而言,美中战略竞争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WTO机制下,包括墨西哥、巴西、土耳其、南非等25个主要开发中国家,人口占全球45%,GDP占18%,个别国力与发展程度比不上七大工业国集团(G7),但对重塑世界秩序已有举足轻重影响力,在美中同时拉拢下,中国的强大经济诱因及广结善缘的态度,比坚持僵硬理念的美国更受到欢迎。
甚至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也出现美国道德诉求渐失动能的现象,根据《经济学人》最近一项调查,西方联盟之外,对乌克兰的支持正在缓慢减退,谴责俄罗斯入侵的国家略有下降,中立和支持俄罗斯的国家数量则有所上升。甚至毫无保留支持乌克兰的北约国家,也因无法承担战争所衍生的沉重包袱,而有松动迹象。
意识形态走不下去
《纽时》引述研究指出,西方之外的大众舆论对中俄有利,而导致已开发民主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渐行渐远的,不只是表面的利益冲突,还包括基本价值观上的差异,这对美国外交决策者是个严重挑战。若坚持意识形态,标榜自由主义的美国及其盟邦就必须承担与其它国家疏离的危险,连马克龙都鼓吹多边主义与战略自主,不要追随美国指令;开发中国家领袖中最具代表性的卢拉也公然唱衰美国,都彰显了美国外交前景不乐观的一面。
尽管“东升西降”的世局预测仍待历史验证,《华盛顿邮报》的《中国的新世界秩序正在成形》一文,引述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观点指出,中国近几年宣示他要成为形塑世界秩序的参与者,已获致很大进展。除了象征强大经济实力的“一带一路”外,习近平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不搞意识形态,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及模式强加于人,同时塑造中国和平使者形象,其根本目标就是要突破美国的围堵防线。
美国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东西方制度、意识形态之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台湾问题将是重要变数。甫结束的G7外长会议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台海两岸的和平稳定是国际安全与繁荣不可或缺的要素,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声明并强调,各国对台湾的基本立场没有改变,包括既定的一中政策。G7表达了对台湾安全的关切,并未做出任何具体承诺,某种程度是对中国、也是G7内部的妥协,若民进党仍迷信西方国家有毫无保留的支持将是致命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