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兵云:不应高估马英九大陆行历史意义

时间:2023-04-10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2005年清明节前后,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应时任大陆政府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实现了对大陆的破冰之旅,两人在北京会晤,并就改善两岸关系、两党交往,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连战之行拉开1949年以来两岸与两党大规模交流的大幕。此后不久,当时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以及高雄市长、民进党要员陈菊接踵登陆。2008年和2012年马英九领导国民党赢得台湾选举,深化了2005年以来两岸两党交流的成果。其中2008年至2016年是两岸史上互信度最高、两岸关系最平和的八年。

18年后,国民党前主席、台湾前总统马英九于清明前夕,第一次登上大陆并进行了一系列谒祭、参观和交流活动。与连战相比,马英九的政治“段位”更高:担任台湾长达八年,并且以中华民国总统兼国民党主席的身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大陆政府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5年在新加坡会晤。据此,我们有理由对马英九的大陆行抱更高期望。

然而,中美关系以及台湾政治生态的变化,决定了马英九此行成效有限。2005年前后,台海局势因陈水扁极力推动“入联公投”而异常紧张。当时美国正处于反恐战争的关键阶段,需要中国的支持,不希望因台湾问题而分散精力、节外生枝。在台湾内部,当时绿营的民意基础并不占优。国民党和亲民党等主要政党均相对团结、领导人威信较高。在此背景下,两岸关系终于在2005年迎来了大转折。

18年后,中美关系和台湾的政治生态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关系方面,拜登政府认定中国对美国霸权构成全面挑战。拜登政府虽然表示不寻求与中国对抗,但明确主张要与中国“竞争性共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中美战略竞争空前激烈。台湾是美国战略上牵制中国最重要的筹码之一。台湾在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时期一直是中美交锋的最前沿。美国及盟国的议员等政治人物纷纷访问台湾,试图掏空“一个中国”原则。去年8月,美国联邦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更是引发1996年以来最严重的台海危机。与此同时,在美国对华的科技战中,台湾因拥有台积电而被纳入晶片四国同盟(Chip 4)。

18年后,台湾政治生态也大相径庭。亲民党已日薄西山,国民党四分五裂、党主席在党内缺乏威信。民进党几乎一家独大;民众党发展势头迅猛;支持两岸统一的力量几乎凋零殆尽;维持现状的基本盘逐渐被主张独立的民意侵占。国民党正在泛绿化,而民进党则在深绿化。

英国著名学者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在《民族与民族主义》(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一书中指出,政治人物的刻意引导和宣传,是建构民族主义、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关键。自1996年以来,台湾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以及民进党主导下台湾历史教材的改编,已经彻底改变了民意生态。虽然台湾民众并不否认两岸同根同源、同种同脉,并不否认两岸在血缘、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特殊关系,但他们更认同台湾人这一身份。近年来,美国及盟国掏空“一中原则”的外交行为,强化了台湾人身份的认同。

作为国民党前主席及中华民国前总统,马英九拜谒了一系列在国民党及中华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场址,反复称“我们中国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九二共识”。此外,马英九还非常关注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为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培养接班人。一言以蔽之,马英九此次大陆行,既彰显了两岸在血缘和文化上同根同源,更实现了两岸政治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无缝衔接。大陆高度认可马英九的上述言行,大陆政府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在武汉会见马英九,并坐高铁陪同马英九前往湖南祭祖。

然而,若干年后再来回顾马英九此次大陆行,除了在两岸关系交往史上会留下痕迹外,对当前及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难有实质性影响。从马英九在他祖父坟前的讲话内容、情感流露,以及此次大陆行程的安排来看,马英九此行个人“落叶归根、慎终追远”的意愿非常强烈。其他更宏远的目标只是附属物,能实现最好,即使无法实现或只是小部分实现,也不会成为马英九的终身遗憾,毕竟,那不是马英九个人能左右的。

作者是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