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俊:阶级斗争还需要吗?

时间:2023-02-08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陈留俊

进入2023年2月,欧洲最老牌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自由民主发源地——英国和法国,爆发近10年来最大规模的全国大罢工,引发国内动荡和世界关注。据报道,英国至少有50万人参与,包括教师、公务员、火车司机和边境工作人员;法国大罢工人数则不少于100万人,各主要工会都有参与。其他欧洲国家包括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也都发生不同规模的罢工行动,以为呼应。

这些欧洲国家的罢工行动各有原因,也都有共性。各家工会、资方、政府都在紧张协调和谈判中,现在还无法预料这类规模的罢工,会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结束,但它所暴露出的问题严重性已很明显,而且让人想起约200年前在欧洲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当时罢工作为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出现,主导并深远影响了欧洲文明的走向。

在21世纪的今天,阶级斗争还有需要吗?罢工还是不是阶级斗争的主要方式?未来又会如何发展?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都可从此次英法大罢工发现端倪。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不要被一些抽象理论所误导。早期社会主义理论认为,“人类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语),而“阶级斗争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列宁语)。所以每个社会都应该抓住阶级斗争这条主线。

现实中,这种做法常常给社会带来极大伤害,中国就曾有一段“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可以参照。一些资本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家则认为,阶级斗争完全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得以消解,包括经济观点相反的哈耶克和凯恩斯,都觉得阶级斗争非但没有必要,也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当今的美国民主党人桑德斯,虽然一直被冠以社会主义者称号,有一系列支持工人及社会底层的理念主张,但他从未宣扬过罢工手段,也未曾提及阶级斗争的必要性。

阶级斗争在今天是否仍是一种主流社会运动,往往取决于具体社会阶段中,各阶级的差距及相互间的协调情况。如果各阶级间的收入、生活水平长时间保持较大差距,在没有重大事故干扰下,阶级斗争自然会成为社会主题;如果各方差距相对较小(如联合国定义的基尼系数在0.4以下),且有一定的沟通渠道可以促成差距的动态变化,阶级斗争也就不会成为民众的选择。以此标准,英国2022年的基尼系数是0.36,法国为0.32,收入差距在合理区间,他们的罢工运动或是源于收入以外的原因。

这些原因可能包括在高通货膨胀背景下,收入提升幅度不足,造成生活水平下降。这次英国罢工主要诉求是加薪,以维持原先体面而舒适的生活。此外,还包括在经济增长放缓、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希望公民可以多承担一些责任,因而引起民众反感。这是法国大罢工坚决反对退休年龄从62岁提升到64岁的原因;更让法国人愤怒的是,他们10年前刚刚经历从60岁到62岁的延迟退休改革。

这些诉求并非不可理喻,各方都有值得尊重的合理性;冲突方的立场也非难以协调,只要能换位思考、互相体谅。但目前的英国政府没有采取积极措施解决罢工者诉求,反而试图出台在公共部门限制罢工的法案。

法国的马克龙政府在退休制度改革问题上拒绝谈判,也触怒法国人,很多参与罢工者根本无意讨论这个退休制度本身,而只是单纯想让政府听到自己的声音,收起当权者的傲慢与专断。

其实解决方案总是有的,尽管都须要承担一定的阵痛,但完全没必要以全国大罢工、社会总瘫痪为代价,甚至有可能演变成暴力对抗的阶级斗争形式。但英法大罢工至少给世界一个提醒,阶级斗争并未从人类社会消失,罢工还只是阶级斗争中相对温和的手段,所有人都应该为世界的稳定与和谐付出努力,而不是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

作者是中国扬州时事评论员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