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湾《上报》
作者:颜辰州
台湾自1996年总统直选以来,有三个惯性:第一、现任总统都成功连任,但执政两任后皆政党轮替,从来没有单一政党连续执政超过八年。第二、民选后曾任副总统的政治人物,没有人能当上总统。第三、曾任阁揆者,也无人选上总统。这三个惯性各有其背后因素,20多年来深刻影响台湾政坛的权力更迭。
民进党政府在蔡英文领导下,步入第二任期的尾声;而准备要竞逐下一任总统的赖清德,曾任行政院长、现任副总统,赖清德正站在台湾政治这三个惯性的对立面。在台湾特殊的宪政体制下,这三个惯性延续至今并非偶然,赖清德在未来一年的竞选过程中,必须克服台湾政治发展历程中这三个惯性。
惯性一:八年一次的政党轮替
除了李登辉1996年当选首位公民直选总统,因为已担任过两任非民选总统,而决定不竞选连任之外,扁、马、蔡三位总统,台湾人总是不吝给予现任总统连任机会。但2008年、2016年蓝绿执政末期,不同政治局势下,选民又偏好“换党做做看”,选择让政权轮替,也形同对轮替前的执政党投下反对票、不信任票。
如今,民进党即将执政八年,虽然蔡英文并没有如陈水扁、马英九政府,有人民信任度崩盘的问题,但2022年地方选举大败,民进党元气大伤未回神,社会仍有希望执政权易手的氛围。赖清德必须说服台湾民众,为什么要继续投票给他带领的民进党,而不给国民党机会?
八年一次政党轮替的惯性,将是赖清德的首要难题。是他的能力多么卓越,跟其他候选人相比有绝对优势,还是民进党执政团队如何优于国民党,哪些当前执政党做不好、在野党不会去做的他会做?赖清德的答卷,是台湾选民决定“这次‘不’政党轮替”的重要防线。
惯性二:备位元首无声难上位
副总统是备位元首,宪法除明定“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任”、“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外,对副总统的权责没有进一步规范,也导致副总统在政治实务上,经常没有角色。这一点,从连战还曾以副总统兼任行政院长,引发宪政争议,就可略知其运作逻辑;吕秀莲、萧万长、吴敦义、陈建仁在担任副总统期间,也鲜少被政坛聚焦。
副总统的权责问题,和总统选择副总统人选的思考,经常有互补性的考量。但可以确定的是,在1996年之后,除了连战两度参选总统,其余几位副总统,虽然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连代表政党“参选总统”的边都搆不到。
当然,赖清德不能完全和前述副总统们相提并论。2020年就任副总统的赖清德,深知副总统难成焦点的问题,在和蔡英文的默契下,在上任前就以当选人身分访美。在任期中,无论出访友邦和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巧遇”,或以“个人身分”亲赴日本吊唁安倍晋三,都不难看出赖清德试着在副总统职权下,尽其所能凸显自己的痕迹。
2021年四大公投,赖清德也让自己站上宣传“四个不同意”的舞台,不缺席这场攸关“国际贸易”、“对美关系”、“能源”、“民主机制”等民进党执政蓝图的战役。当时,他与苏贞昌、郑文灿之间安排行程的竞合,也是政界关注焦点。赖清德欲求恰如其分地扮演“有声音的副总统”,即是想突破此一政治惯性的最佳写照。
惯性三:阁揆高度耗损难接班
台湾从总统直选迄今逾26年,换过17任次的行政院长,阁揆是高度耗损的职位,可见一斑。台湾目前的政府体制,总统被认为“有权无责”,行政院长经常被视为是总统的执行长。一旦担负起政治责任下了台,等同概括承受了所有执政团队的错误和问题。台湾至今没有行政院长当总统这个惯性,并不令人意外。
台湾政坛在民主化后,同样从1996年总统直选后起算,担任过行政院长的政治人物,后来成为副总统的,有连战(1993年至1997年任阁揆)、萧万长、吴敦义、赖清德。前三人确定止步于副总统,赖清德正在挑战这个惯性。
赖清德2017年9月上任行政院长,到2019年1月下台,在任短短一年四个月即为地方选举大败总辞负责,他任内包括一例一休修法等重大政策,也都免不了成为包袱。对赖清德来说,幸运的是,在2020年总统大选,作为副手和蔡英文搭档的大胜,多少冲淡了他前次因为地方大选大败而下台的冲击。
这三个惯性并非各自独立,而是互为因果。历史斑斑可考:曾担任阁揆的政治人物,想直攻总统的,因为整体执政成绩不佳带来的耗损,种下八年政权轮替的“果”;又因为选民八年一次让政权轮替的惯性,担任过副总统、阁揆的人即使有企图心,但在野八年后政治生命已然终了,政权轮替在此又成了“因”。
各种内在条件、外在环境下,民进党内部对提名赖清德参选2024年总统,已不做他想,但赖清德面对以上三个台湾政治的惯性外,还有更多艰钜的内外挑战。不过,即使台湾政治当代史的轨迹不站在赖清德这边,不代表赖清德不能成为打破惯性的第一人。
如果赖清德2024年能胜选总统,他将是首位担任过副总统或行政院长的总统,国民党、民进党也不再是八年执政在野的交替,台湾二十多年来的政治样貌也将会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