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国:中国人口多了还是少了?

时间:2023-01-04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金建国

按照联合国说法,去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达到80亿。这一里程碑的出现,归因于全球公共卫生和营养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带来预期寿命延长,但也给各国在社会保障、全民医疗等方面带来诸多挑战。作为一个在大陆长大的中国人,自然会产生80亿人口是多还是少的疑问。人口问题一直伴随中国当代史,它在中国其实是一个颠来倒去的问题。

1957年7月,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一文,系统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他用具体数字说明人口增加速度过快产生的问题,得出实行的结论。毛泽东原本赞赏马寅初把计划生育作为计划经济组成部分的观点,但在“反右运动”和“大跃进”的背景下,马寅初限制人口增长的观点与毛的“人多好处多”的观点大相径庭。

1958年5月,大陆政府理论家陈伯达到北京大学说:“马老要作检讨。”7月1日,负责文教工作的大陆政府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到北大作报告说,“听说你们北大出了个‘新人口论’,它的作者也姓马”“我看是马尔萨斯的马”。托马斯·马尔萨斯以人口理论而被历史铭记。按照他对人口的理解,人类社会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取决于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的数量由于受制于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原理,会出现匮乏。他提出用强制方式减少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因此被后人扣上反社会和反人类的帽子。把马寅初比作马尔萨斯,马寅初在中国的命运可想而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经济又是百废待兴,此时的人口问题来了。过多的人口是城市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所在,由此想到当年错误批判了马寅初。“错批马寅初,多生3亿人”,成为20世纪80年代全中国的共识,似乎贫困也是因为多增的人口消耗了粮食和物资。

1979年夏,时任大陆政府中央秘书长兼组织部长胡耀邦为马寅初平反,含着泪说:“当年毛主席要肯听马老一句话,中国今天的人口何至于突破10亿大关啊!批错一个人,增加几亿人,我们再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共产党应该起誓,再也不准整科学家和知识分子!”此时马寅初已经98岁高龄,下肢瘫痪,耳朵也有点背,他在轮椅上听了为他平反的通知,只淡淡说了一句话:“20年前中国人口并不多,现在太多了,你们不要再误事了。”

1980年大陆政府号召3800万党员只生一个孩子。与此同时,一系列措施逐渐铺开,目标是到2000年把人口增长率降至零。

这目标合理吗?能实现吗?看看莫言小说《蛙》就能窥看计划生育的一个侧面。《蛙》写了近30年北中国农村的生育史,就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所引起的巨大精神变迁史,里边有现实的无奈,历史选择的困境。那些千方百计违抗政策“超生”的人们,是为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是要养儿防老。在缺乏完善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制的情况下,这些观念总是生生不息,不可能靠政策根除。

莫言用小说从微观的个人和家庭观察计划生育政策,易富贤则从全方位考查中国人口问题。他从2000年起开始研究中国人口问题,质疑计划生育政策的合理性,率先掀起反对计划生育思潮。2007年易富贤撰写的《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在香港出版,2013年在大陆出版。从2007年到2013年,从禁书转变为流传的书,表明计划生育政策暴露的问题开始被高层重视。

2015年10月,中国结束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已婚夫妇被允许生两个孩子,以扭转劳动力迅速老龄化的问题。2021年5月更进一步,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2022年11月的数据显示,31个省市中有13个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包括江苏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客观原因是不少家庭对生育犹豫,民众离不开房价高和收入减少的担忧。但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4亿的规模,比马寅初所讲的“现在太多了”还要多许多。

中国人口到底多不多?20世纪70年代人口为8亿,必须出台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增长;21世纪20年代人口为14亿,由此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控制增长才对,却实行鼓励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如果现在的政策是正确的,上世纪70年代的政策就是错误的;如果当时政策是正确的,现在就是错误的。为何陷入矛盾的冲突?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历史就是自由意志的发展,中国人口问题的演变,就是大陆政府的自由意志用计划经济的行政手段掌控人口的表现。

经济学家哈耶克说:计划经济为什么让人害怕,经济活动的集中管理这一观念仍然使大多数人感到胆寒,不仅是这一项任务存在着极大困难,更多的是由于每一件事都要由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心来指导的观念所引起的恐惧。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根据一些崇高理想缔造未来时,实际上却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苏联饿死几百万乌克兰人

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和集体农庄造成几百万乌克兰人饿死。这是乌克兰民族仇恨俄罗斯的一个原因,也是乌克兰人殊死抵抗俄罗斯入侵的强大动力之一。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指出,在现代历史上,民主国家从未发生过大饥荒,发生大饥荒的地方,没有一次是因为粮食不足。计划经济导致乌克兰发生饥荒的原因,是计划经济的“致命的自负”。

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类自信理性可以战胜自然,创造一种合理的秩序。哈耶克对此抱有强烈的怀疑,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大部分成果,并非理性的产物,包括语言、道德、法律等等。

按照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新旧人口理论,人口过多总会给生存条件带来负担。世界人口80亿是否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大的负担?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刘振民在一次新闻稿中警告:“人口快速增长使消除贫困、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以及扩大卫生和教育系统的复盖面更加困难。”联合国官员这一说法,本质上就是马尔萨斯和马寅初人口理论的阐述。

2022年8月,美国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出版题为《超级富足:人口增长、创新和人类在无限富足的星球上繁荣的故事》一书。该书追溯到1850年的数百种产品,包括食品、金属、矿物、成品和燃料的价格。研究发现,与预期相反,如今资源变得更加丰富,而不是更加稀缺。个人资源丰富度以每年3.1%的速度增长,每22.6年左右翻一番。全球资源富裕度以4.4%的速度增长,每16年左右翻一番。关键原因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都有一双手,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能进行智能思考和创造新知识的大脑。

该书观点似乎与毛泽东所讲的一致,但在毛泽东的视野里,没有发现经济和技术发展对人口的积极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马尔萨斯未能认识到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键区别。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和技术“进步是无限的,至少和人口一样快”。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广阔空间,而技术进步又为人类克服资源稀缺提供可能。埃隆·马斯克指出,如果没有更多婴儿,文明本身将崩溃。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的观点,采用行政性的计划生育肯定是不需要的。

近年中国一再放宽生育限制,但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却持续下滑,原因在于老百姓对生养小孩充满犹豫,一定程度上与目前的政治气候和经济环境有关。

作者是中国上海时事评论员

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根据一些崇高理想缔造未来时,实际上却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