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奕婷:11月留下的三个民主反思

时间:2022-12-11 07:5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洪奕婷:11月留下的三个民主反思

停一停

我们称颂民主制度,却常常忽略了人类本质上自私又短视的通病,正是这个制度的最大软肋。

刚过的11月简直是新闻室忙到人仰马翻的疯狂月份,先是美国中期选举,之后是世界各地最高领导人聚首的亚细安、20国集团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间中还有马来西亚大选,最后再来一场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

从竞选拉票到胜选执政,再延伸到当权者踏上国际舞台展现外交实力;这是一般民主体制的运行方式,也是选民委托的权力淋漓尽致的体现。

民主制度下产生的政权到底有多能干,在如何兼顾内忧外患的过程中展露无遗。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民主是最糟的制度,除了其他人类已尝试的制度以外”,说明了在人类未能想出更好的政治制度之前,民主恐怕已是现有最好的选择,哪怕不完美。

11月恰好给了世人三个深刻的民主反思。

一、民主不一定是我做主。刚落幕的马来西亚选举,相信让很多马国人都捏了一把冷汗。由安华领导的希望联盟和慕尤丁为首的国民联盟,是本届大选后诞生的两股最大势力,却偏偏都因为议席不过半而无法单独执政。这使得马国首次出现悬峙议会的尴尬局面。惨败的原执政方国民阵线手持30个国席,意外变成“造王者”。政府难产的僵局持续了五天才终于打破,由希盟、国阵和砂拉越政党联盟三方组成联合政府,等待问鼎大位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安华,也如愿成为马国第10任首相。

希盟和国盟加起来总共掌握155个国席,占据全国221个席位的绝大部分,两方联手无疑是最顺应民意的方案,无奈慕尤丁断然拒绝。对许多拒绝原执政党而转投反对党的选民,面对他们两大首选背弃选民意愿,不禁要问民主真是选民做主吗?

希盟长期在野,也一直在执政党巫统的对立面,对于很多希盟支持者,自然不认同巫统,才希望换政府。但绕了一圈,他们所唾弃的巫统,又讽刺地联同他们所支持的希盟回到了执政的位置。事实说明,选民以为能用手中一票主宰自己的未来,但当政局来到胜负难定的局面时,也只能无奈任由政党之间私相授受。

二、民主不代表我有选择。“你有选择”,这是工人党在2006年全国大选中的竞选标语,也是许多民主体制社会里,政党和候选人最喜欢强调的。

但这在一定程度是个伪命题。首先,若是没有竞争者而自动当选,等同于选民没有选择。第二,有选择的假设是有超过一个选项,而且有优劣之分;当怎么选都无法为国家治理带来任何实质变化,甚至打破不了政治僵局,选民的选择没有意义。

好些发达国家的民主体制长期运行发展出两党制,例如美国的民主党对共和党、英国的保守党对工党等。当甲做得不好,就换乙试试,乙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再换回甲,看似两方互相鞭策和牵制,人民是最大赢家。但实际上,美国自奥巴马上台以来这几年,民主共和两党轮流坐庄,有让人看到什么实质进步吗?还是更多的裹足不前,甚至倒退?

作为美国重返亚太重点项目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因为特朗普的当选,在临门一脚夭折,现任总统拜登唯有从头再来,打造全新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奥巴马主政时力推的美国减排,签订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也在特朗普接任后翻转退出,拜登现在还在尝试力挽狂澜,重塑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领导位置。如此来回反复,除了内耗,对人民究竟带来多少增值?

美国选举常常产生不同政党控制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情况,说是互相制衡,但事实是很多政策卡在两院的分歧中,跛脚的总统也难以推动多大改革,很多议题只能原地踏步,结果选民手持的选择权,成就的不过是空有的民主精神。

三、民主不意味结果更好。台湾在蓝绿之外,开始出现由原台北市长柯文哲带领的白色力量——民众党。他在台湾九合一选举前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直接痛批:“台湾对民进党失望,对国民党绝望。”

宝岛这次地方选举在民间热度不高,平均投票率创下60.17%的历史新低,执政的民进党惨败,只剩下五个县市;而国民党得票总数也只勉强持平,以结果来看,似乎验证了柯文哲的话。

台湾在1960到1990年代曾与韩国、新加坡和香港一起被誉为经济发展迅速的“亚洲四小龙”,但物换星移,今日台湾的经济发展成绩都落居四小龙之末。台湾《联合报》2019年11月刊登的一篇报道,就直接将问题归因于“策略失误与政策缺失”。从90年代至今,蓝绿政权轮替了不只一次,遗憾的是台湾整体发展却不见受益。

民主制度的行之有效,高度仰赖选民和政治人物都有大局观的集体智慧。我们称颂民主制度,却常常忽略了人类本质上自私又短视的通病,正是这个制度的最大软肋。

(作者是《联合早报》助理总编辑 [email protected]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