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李家超要做实事 却未能给市民憧憬

时间:2022-10-21 13:3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明报

作者:周永新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前日发表其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其中关于民生方面的政策,笔者将从以下3个角度分析︰(1)公布的政策和措施,是否符合市民期望?(2)对市民的生活,有什么实质帮助?(3)展望李家超未来5年任期,订下的政策和措施会否为市民带来希望?

此前多次提到,市民最想从施政报告得知的,是他们在什么时候才可以摆脱新冠疫情的困扰,并且回复正常的生活。所谓回复正常的生活,是指一切返回疫情以前的情况,不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

这方面,李家超令市民失望了!可能李家超认为,施政报告并非谈论疫情的地方;但如果市民的生活仍处处受限,香港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会?纵然李家超说“香港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惟市民生活一日未回复正常,香港的经济不会好到哪裏去,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抢人才”和创科发展等大计,难免要打折扣。

头号民生问题是生活复常

这不是说李家超的防疫措施不得民心。其实,自李家超上任以来,香港与内地通关的安排虽然进度不大,但外出旅游的障碍已大大扫除,港人回港不用隔离,只有外来旅客仍感到不便。李家超也给市民更多方便,人群聚集放宽到12人,并且承诺只要疫情不再失控,防疫措施不会走回头路。不过,市民期望李家超在今次施政报告中,能够清楚地交出时间表,讲明他们的生活何时才可回复正常。惟李家超在这方面没有好消息,好像忘记了,这才是市民关心的头号民生问题。

公营房屋系统“五花八门”

公营房屋的短缺问题,施政报告总算有交代,市民也觉得李家超真的有诚意和决心,在这“老大难”问题上打一场硬仗。李家超明言政府已经找到足够土地,在未来10年兴建36万个公营房屋单位。但有了土地,政府是否就有能力完成建屋的任务?这要看李家超使出的板斧了!

“简约公屋”和“公屋提前上楼计划”都是崭新的概念,无疑可以令公屋轮候时间在4年内,从现时的6年降至4.5年。不过,措施总有点“急就章”的味道,是在李家超“四提”(提量、提速、提效、提质)口号下的产品,难说是深思熟虑的政策;尤其加上前任特首林郑月娥引入的过渡房屋,现在的公营房屋系统,就是给人一种五花八门的感觉。

犹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曾设立临时房屋区,目的就是让等候公屋分配的市民有栖身之所,但一些临时房屋区在回归后仍然存在,“临时”不知何所指?现在提出的“简约”、“提前”、“过渡性”,盼望不至成为“永久”!

历任特首都讲过,公屋轮候时间所以不断延长,问题的症结是土地供应不足。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讲了些什么?增加土地供应,可行的办法不外乎填海造地、收回棕地、发展郊野边陲、重新规划原有土地用途等。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到的办法,重点落在“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加快收回棕地,相信保育团体和人士都会感到高兴,但对研究绿化地带建屋,却使他们忧心忡忡。

笔者认为,土地供应问题,社会总要来个“大辩论”,各方必须互谅互让,并以市民福祉为依归,这样才可落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港人“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的希望。

市民不明白为何要优待外来人才

施政报告中,李家超用了不少篇幅谈到香港严重缺乏人才,单是劳动人口,过去两年流失约14万,所以香港必须加入“抢人才”的行列,这样香港的创新产业才能向前发展。政府要走创新科技的道路,市民不会有异议;政府要“抢人才”,他们也不会反对,况且抢的主要是科技人才,或金融界的精英分子,不会抢去一般打工仔的饭碗。

不过,就算政府成功“抢人才”,对市民的生活会有帮助吗?笔者不会用“水深火热”来形容现在市民的生活,但不少基层市民确实感到“生活逼人”。

现在政府抢来的人才,会使市民的收入增加吗?他们不明白,政府为什么要这样优待这些外来人才?不是说香港有诸般优势吗?香港既有优势,也不用与新加坡比较时妄自菲薄,这样外来人才到香港赚钱,应是他们托香港之福,政府为什么要给予他们优待?外来人才留港置业可以获退还额外印花税,库房岂不是少了收入,受损的还不是基层市民?至于“滴漏效应”的说法,外来人才会“做大个饼”,这种思维已经过时。

从另一角度看,国家主席习近平不是鼓励香港同胞要“自强不息”吗?这样,招揽外来人才,只应发挥补充的作用,培育及挽留本地人才方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吧?回归以来,内地来港攻读研究学位的学生不在少数,为什么他们大多不愿留港工作?真的为了不容易在香港置业吗?政府应该认真检讨箇中原因。如果连自己培育出来的人才,都不愿留港工作或创业,抢回来的人才会较他们优胜吗?会较他们对香港更有承担吗?

市民担心未来要过紧日子

李家超今年7月上任之时,社会普遍认为,房屋短缺是头号的民生问题;但笔者发觉,在短短几个月内,市民担心的事似乎已经出现变化,尤其当本港股市返回10多年前的低位、私人楼价缓缓回落时,市民更加担心的是:回归头几年的衰退,会否历史重演?香港经济会否再一次收缩?他们是否也得准备过紧日子?

市民希望,李家超的施政报告能够扭转他们的悲观情绪,在振兴经济长远发展之余,更能在他们困难时,成为他们的“及时雨”。这方面,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明显令他们失望。

最后,李家超上任以来强调的“以结果为目标”施政方针,会提升市民对未来的希望吗?施政报告公布后,市民看见李家超提出来的项目,都是实实在在的,不仅可行,也有特定的完成时间表。市民不会怀疑李家超将努力实践自己的承诺;但就算订下来的目标能够实现,市民对未来会有憧憬吗?

习近平主席说过:市民“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顾更好一些”。

李家超的首份施政报告,市民是否觉得自己的生活更接近这些目标?李家超能够为市民做实事,相信市民会感到欣慰,虽然不会奢望在短短一两年内,甚至到了李家超5年任期的终结,积累已久的民生问题可以一扫而空,惟要增加市民对未来的信心,李家超的首份施政报告还不足够,要加倍努力啊!

作者是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