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伟:应完整准确理解“动态清零”

时间:2022-05-13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奥密克戎成为主流毒株,越来越多国家放松管控,而中国疫情蔓延让许多市民体验到管控带来的不便。舆论界出现“共存”与“清零”以及“科学”与“政治”的讨论。一些防疫工作者提出“奥密克戎等于大号流感”的论断,主张“共存”甚至“躺平”,由此否定动态清零。动态清零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制度的经验总结和系统集成,但应有完整准确的理解。

第一,性质上,既讲政治,也讲科学。一些文章认为奥密克戎无症状多、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致病性下降,很容易治疗,讲科学就是要承认这些特点,放弃成本大、收效低的动态清零。如果仍然坚持,只能是刻意凸显制度和文明的比较。从科学角度,奥密克戎致死率低,但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造成的死亡总数并不少,与之前毒性更强的德尔塔相比差别不大。这里选择以文化心理、生活方式与中国接近但医疗资源更丰富、疫苗接种率更高的韩国作为参考。

韩国5200万人口,宣布动态清零后,确诊人数最高日增超过60万,至今已确诊超过1700万人,占总人口三分之一;每天死亡数十到数百,至今已2.3万人去世。假设施行同样强度的管控甚至更严格一些,放开后中国会死亡多少,又有多少医疗挤兑,其实不难推算。也有部分人士认为,“与病毒共存”也可继续执行某些限制措施,譬如接种疫苗、戴口罩、测体温等,这样死亡数字会减少很多。然而这只是干预变量,很难精确估算。譬如疫苗接种就不单单是科学问题,而是涉及公众心态,组织和推动的过程,这需要政治。

更何况,前期动态清零使中国公众受到比任何国家都要好的保护,至今未遭遇冠病大规模侵袭,这也导致疫苗加强针和感染带来的免疫能力比较低,贸然放开必然会有比韩国更大比率的生命损失。由此,从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出发进行的防疫路线设定,考虑到中国“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国情,只能采取科学和政治两方面融合的结果。

宏观经济影响总体可控

第二,过程上,既要清零,也要经济。一些舆论认为,奥密克戎的科学特性很容易导致规模性疫情、外溢病例及续发疫情;要实现防控,必须更加彻底执行“大规模核酸”“隔离”“封锁”等核心策略。这些策略必然导致流动性停滞、经济下行,最终窒息经济。由此动态清零成本收益完全失去平衡。确实,本轮疫情带来经济困难,采购经理人指数明显下跌,中小企业大批歇业。

然而从过去经验看,“清零”宏观经济影响仍然总体可控,彰显出中国经济韧性。主要三点:一、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远多于任何国家。2020年虽经历全国性封锁,依旧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去年数次封锁仍增长8.1%,两年平均5.1%;今年一季度4.8%,二季度遭受疫情冲击,各项指数迅速下降。4月29日大陆政府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落实政策并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对疫情冲击市场主体出台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这说明不会因为疫情改变全年既定经济目标。

二、成本主张应“算大账”而非“小账”、算“长远账”而非“眼前账”。疫情防控措施冲击了上海城市生产生活、扰乱供应链,却保障14亿人口健康和绝大多数地区和公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确保中国全球供应链竞争力的制造业生产安全和效率。

三、“与病毒共存”也非对经济没有影响。奥密克戎在美国暴发后,日增百万起病例,不仅公共场合人流大减,工作缺勤也常态化,产业链供应链至今未修复。一季度经济更创纪录负1.4%,远超大家预期。这说明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冲击比想象复杂,并不是一句“共存”就能回复到原来的生产生活状态。

第三,手段上,既有静态管理、更要精准。动态清零有一整套措施相互配合,同时分层级的应对策略和方法,譬如核酸检测分精准、大面积、全员和全城,采用哪个层级就得看疫情严重程度。大陆政府总书记习近平明确指出,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本轮疫情严峻复杂,一些地方和城市对严重程度缺乏科学判断,确实存在不必要升级扩大现象,一方面是不得不加大保险系数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是追求绝对安全、层层加码。“大规模核酸检测”“封锁城市”明显增多、频繁,卷入到防疫群众的面越来越广,执行和管理也出现一些失误。这种“一刀切”并不符合动态清零政策精神。

动态清零之所以强调“科学精准”,就在于要对疫情有准确判断,“发现早”“行动快”“有准备”,在很难追查传播链时,虽不排除全域静态管理这样的措施,但也不应用力过度。执行过程中,既要坚持人民生命安全至上,也要尊重个体人格、依法防疫。显然,要做到“科学精准”并不容易,对执政者来说,面对多重政策目标,除了依托高效有序的基层治理,还得掌握精巧复杂的决策能力、管理和指挥能力,确实是挑战。

防控不必然导致资金外流

第四,方向上,既有内循环更要双循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动态清零的具体策略。对外严格控制入境航班数量和货物检疫,确实提升了国际人员往来和国际贸易的成本;公共限制措施干扰内外供应链,一些跨国经营遇到非市场干扰。一些舆论认为,世界产业链和科技发展并不会等中国疫情结束,外资将加速撤离。譬如最近欧盟中国商会就声称,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破坏供应链稳定,一些企业表示要缩减在华业务;中国也很难开展新的国际经贸和外交活动,只能在防控下“内循环”。这显然误读动态清零本意。

恰恰相反,动态清零本身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进行的,是为了保障而非阻碍“双循环”。正因“清零”才保障带来的发展安全,中国去年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突破39.1万亿元人民币(约8万亿新元),外商来华直接投资3340亿美元(约4626亿新元)。今年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42万亿元人民币、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1070亿美元,创下1998年以来一季度最高值。可见,“清零”保障新加坡成为全球供应链中最稳定的一环。

虽然最近部分防控措施确实给部分在华外资企业经营带来困难,物流也受到干扰,但并不是刻意为之,更不是战略性举措,只是暂时的。即使有个别企业或者产业链外流,也主要是失去市场竞争优势,更多属于市场内生因素,须要双循环的进一步优化来解决,和短期疫情防控没有必然联系。相信随着疫情缓解、秩序逐步恢复,市场信心也会逐步上升。

大陆政府政治局常委会5月5日会议指出,要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动态清零既要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又要稳定经济社会秩序;既要保障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循环,也要采取措施融合国际大循环;既注重宏观层面生命数字,也关切现实的、具体的、个体的人格尊严,有着科学精准的内在要求。要做到这一切,地方疫情防控工作除了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政治站位,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在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团结群众才能做到。

作者是上海学者

“动态清零”之所以强调“科学精准”,就在于要对疫情有准确判断,“发现早”“行动快”“有准备”,在很难追查传播链时,虽不排除全域静态管理这样的措施,但也不应用力过度。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