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
封城一个月后,上海疫情持续降温,这个中国经济重镇也逐步解除封控。不过严苛清零要求,令上海的解封之路走得小心翼翼。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还要多久才能恢复封城前的活力?解封后的上海民众要面对怎样的新常态?上海复工复产进度迟缓,对中国经济和国际投资者信心,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新加坡商人纪华容正为是否要飞往上海举棋不定。他原定7月到上海参加一个大型母婴产品展,但举办展览的国家会展中心,现在正被用作收治冠病患者的方舱医院。
纪华容告诉《联合早报》,展期在7月初,6月应该开始筹备布展,参展商也得提前抵沪完成入境隔离。但如今上海每天还有数千起新增病例,展馆能否如期清场改建,还是个问题。尽管还没收到展会延期通知,已有一些新加坡企业决定取消参展。
半年前,纪华容才到上海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当时的上海令他印象深刻。“我回国后还跟朋友说,上海做得很好,几乎感受不到有疫情。怎么也没想到,上海竟然会封城。已经一个月了,还没解封时间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
自4月1日全面封城以来,上海本轮疫情总感染人数已超过60万人。本月1日举行的防控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说,经专家综合研判,社区传播风险已得到遏制,本轮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早在4月11日,上海就开始分区分级差异化管控,迈出解封第一步。截至本月4日,2500万上海居民中,已有1600多万人身处防范区,可以走出小区,在有限范围内活动。
然而,不少防范区居民至今仍被封控在家,市内大多数商店和餐馆无法开张,企业复工情况也不乐观。根据上海发布的两批复工复产名单,目前有1854家企业复工。而上海市场监管局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上海共有267万多家企业,复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不到1%。
奥密克戎变种病毒的超强传播力,为上海“清零”带来的挑战远超预期。这个超大型城市的全面解封一再延后,不仅令它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遭受冲击,也令中国经济前景更加阴云密布。
上海并不是中国第一个封城的地区,但它的经济体量和国际声誉,令全球投资者对它有更高期待。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设立,上海也率先推动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改革政策。去年上海外资企业增至7万多家,实际使用外资额达到225.5亿美元(312.7亿新元),位居全国第一。定居上海的外国人口约有20万人,也是中国最多。这些都为上海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基础。
冠病疫情暴发两年来,上海采取和其他城市不同的精准防疫策略,让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以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但过去两个月,上海防疫政策在经历了前期左右摇摆后,最终随着中国副总理孙春兰抵沪而定调,转向传统封控。这令部分期望上海可以试验新防疫模式、带动中国迈向开放的观察家感到失望。
熟悉上海情况的学者向本报分析,当上海病例出现大量外溢时,当地防疫政策已不再是单纯的科学考量,而是要从“全国一盘棋”的政治需求出发。不同于与大陆地理隔绝的香港,上海在封城和解封问题上,都没有自主决策权。这让它在封城时格外被动,解封时也更加小心。
“上海的解封进度,取决于当地经济压力什么时候达到临界点,以及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什么时候认为上海疫情不再构成外溢威胁。乐观来看,5月底上海市内能恢复70%通勤、公交和商店营业,但进出上海还会有很强约束。”
令上海居民不满的,除了遥遥无期的解封时间,还有封城期间层出不穷的“买菜难”“看病难”等问题。当电商、快递等商业力量被迫停摆后,上海基层行政部门的能力短板随之暴露。即便在迈向解封之际,仍有居委会被曝光侵吞生活物资,有基层干部因防疫失责而遭免职。
香港福克斯传媒旗下平台“ThatsShanghai”4月中旬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950名在沪外国人中,85%因此次封城而重新考虑是否留在中国。其中48%受访者说,即便不能马上走,也会在未来一年内离开。
一些企业则开始用脚投票。全球汽车芯片大厂安森美半导体公司(ON Semiconductor)4月18日宣布,位于上海的全球配送中心因封控被迫关闭,公司将把相关业务迁至新加坡。
学者:市场对上海失去信心也对中国整体政治环境担忧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陆曦受访时指出,市场不只是对上海失去信心,而是对中国整体政治环境感到担忧。过去两年政府打击互联网和教培行业,已让投资者感到中国市场的政策风险日益提高,上海封城验证了这样的推测。“上海解封也很难再挽回市场信心,因为决策层今天可以让它解封,明天就可以再把它封上,这个过程不需要与市场沟通,完全是政治化的。”
不过,也有业者决定继续深耕上海。多家媒体上周披露,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正计划在上海建立第二座工厂,以扩大产能。特斯拉是上海最早获批恢复生产的重点企业之一,公司位于临港的超级工厂,三周前已正式复工。
华侨银行大中华地区研究主管谢栋铭认为,上海短期内可能出现企业和人才外流,但它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优势,仍具有长期吸引力。“当前全球都在开放,上海逆势封闭会令身在其中的人备受冲击。但过去两年,其他新兴市场也经历了疫情反复引发的震荡。企业还是会根据长远趋势作为决策依据。”
纪华容创办的环保清洁剂公司Green Kulture在上海设有办事处,负责进口产品并分销到各地。他说,上海汇聚商业和物流资源,政府办事也透明高效,落户上海是“很自然的选择”。但突如其来的封城严重影响产品发货,公司被迫在广东东莞设立新仓库,将产品从上海转运过去。
上海解封进程缓慢,纪华容计划长期保留东莞仓库作为备用,尽管这意味着成本翻倍。“上海现在就像是在发烧感冒,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我对上海还有信心,但现在我知道它也会生病,要为此做好两手准备。”
核酸检测料成新常态
足不出户整整一个月后,上海奉贤区居民程予然(化名,40岁,公司职员)一周前领到一张出入证(小图)。这张小卡有效期为半个月,根据卡上印制的规定,每户家庭每天有一人可出门一次,时间不超过四小时。准许出门的时段为早上9时至傍晚6时。
程予然告诉《联合早报》,小区过去一个月没有新增感染者,但直到奉贤区宣布社会面清零后,他们才获准外出。尽管没规定出行范围,但由于区内公交还未恢复,也禁止居民驾车出行,大部分人也只能在附近1.5公里左右范围内活动。
包括程予然居住的奉贤区在内,上海16个市辖区中,目前有六个区实现“社会面基本清零”。根据官方定义,这些地区连续三天单日新增感染者数在区内人口总数占比小于10万分之一,可实施“有限人员、有限区域、有限活动”。居民可前往区内的超市、药房、医院等场所,但进门时要查验出入证、健康码、核酸或抗原检测阴性证明,并接受体温测量。
小区解封第三天,程予然到街上闲逛了一会。她发现路旁多数商店仍大门紧闭,少数营业的商场和菜场门口则排起等待入场的长龙。“路上人很少,车更少,冷清得让人有点担心。我感觉可能还要一个月时间,才能恢复到封城前的热闹。”
原有生活秩序还未完全恢复,封城后的新常态则在逐步建立。上海本月起启动常态化核酸检测,截至周三(4日),全市已布局各类核酸采样点近9000个,其中超过一半已开放运营,目前主要为城市保供人员和复工复产企业员工提供检测服务。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顾洪辉在本月1日召开的疫情防控发布会上说,上海将在本轮疫情社会面清零之后,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尽管他没进一步诠释,但分析普遍认为,48小时核酸检测将成为常态化防控举措之一。
毗邻上海的杭州和中国首都北京,上周起也相继展开常态化核酸筛查,居民须凭核酸证明出入公共场所和搭乘交通工具。
中国其他地区料照搬上海防疫手段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陆曦预计,除了政治环境略为宽松的广东,中国其他地区都将照搬上海的常态化防控手段,遏制奥密克戎大规模传播。“事实上,上海原本可以探索居家隔离、分级诊治等新抗疫模式,推动中国逐步向外界开放。但如今上海已经错过推行这些策略的机会。”
在多地将防疫政策常态化同时,福建省厦门市则从上月起试验将入境者集中隔离时间从14天缩短为10天,并以抗原检测取代部分核酸检测。网上流传的官方文件显示,本轮试点城市还包括上海、成都、大连、宁波和青岛等。但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称,此次试点是为减少隔离成本,并不意味着放松清零政策。
对程予然而言,只要还能外出,常做核酸、缩小活动范围是可以接受的代价。她说:“最近朋友圈流传一句顺口溜:‘不想封,就别疯’。最怕一旦新增病例,又要被封起来。”
上海严苛清零冲击中国经济
中国知名市场策略师洪灏本月初从交银国际控股离职,他的微信和微博账户也被清空。此前一个多月里,洪灏多次对中国经济发布预警,指出中国存在资本外逃、股市暴跌等风险,清零政策对经济影响也将持续扩大。令市场恐慌的是,他的观点正一一得到印证。
中国三大股指上周集体下跌至2020年以来最低水平,中共政治局随后在召开会议时,继续对楼市释放宽松信号,并首次预示对互联网企业的高强度监管将告一段落。但经济师认为,除非整体防疫政策出现根本转向,否则今年经济难以扭转困境。
上海市经信委在4月30日推出第二批允许复工的1188家“白名单”企业,加上此前已经复工的666家企业,上海复工企业总数已达1854家。
官方统计显示,这1800多家重点企业复工率超过70%。不过,占全市企业总数比重超过99%、吸纳就业超过800万人的中小企业,由于难以满足闭环生产的防疫要求,绝大多数仍在停工中,这将对上海就业造成空前压力。
上海封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直接反映在4月的采购经理指数(PMI)上。中国国家统计局一周前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制造业PMI降至47.4的两年多来低点。上周四(5日)公布的财新服务业PMI也跌至36.2,同样创下2020年2月以来的新低。
未知何时再封城 市场信心大跌
分析人士指出,严苛的清零要求持续拖累上海解封进度,令这个经济重镇陷入经济和防疫难以两全的尴尬境地。而北京、郑州等陆续步入局部或全域封控的城市,也将面对这样的困境。
香港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太盟投资集团(PAG)董事长单伟建上月在与股票经纪人的会议中,批评高压防疫政策令上海乃至中国经济陷入半瘫痪状态。他直言,中国经济正处30年来最糟状态,市场对中国股市的信心跌至30年来最低,民众的不满情绪升至30年来最高。
华侨银行大中华地区研究主管谢栋铭受访时指出,上海财政实力优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等较直接方式刺激经济。但从目前局势来看,官方还是停留在传统“底线思维”框架内,以减税降费、放宽贷款等政策为受困群体兜底。上海接下来以何种形式拉动经济复苏,值得拭目以待。
谢栋铭回顾,两年前武汉因疫情封城时,市场信心也遭受重大打击。“如今投资者的恐慌同样因未知引发。但这个未知不再是针对病毒,而是针对防疫政策。市场不知道是否会再度封城,政策会不会有更多变数,政府或许应该在这方面更透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