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验新兴毒品难度高
包装精美的新兴混合式毒品在台湾快速窜起,对台湾政府的反毒工作造成一大挑战。为因应新趋势,防毒机关计划投入更多资源提升新兴毒品的鉴验量能,教育单位也将强化与检警合作,防止这类毒品入侵校园。
内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毒品查缉中心督察洪松田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根据最新的贩毒趋势,毒贩会将不同毒品混入即溶咖啡包和茶包等包装,俗称“毒咖啡包”,供施用者以泡咖啡、泡茶的方式摄取毒品。去年底,台北知名W酒店发生毒趴致死案,死者郭姓女模就是因施用过量“毒咖啡包”丧命。
近年来,“毒咖啡包”行销手法推陈出新,贩毒集团为吸引年轻人“自创品牌”,包装设计时髦。洪松田说:“新兴毒品的伪装性、多变性和混用性,大大增加了鉴定实验室的负担;不知道里头有哪些毒品成分,鉴验困难。”
除了加剧查验难度,新兴毒品也对治疗形成不小挑战。卫福部心理及口腔司科长洪嘉玑说:“很多新兴毒品的个案到医院都是送来急诊科,因为根本不知道个案出什么问题。新兴毒品都混用,孩子吃了什么毒品,不只我们不知道,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治疗?”
有鉴于此,为扩充新兴毒品的检验量能,台湾法务部调查局和刑事警察局将辅助原主责单位——食品药物管理署,利用蛋白质核磁共振分析协助鉴验,并回报滥用药物检验通报系统。相关单位也将提升新兴毒品的尿液检验量能。
教育部相应配合,多管齐下强化防止新兴毒品进入校园,包括按学生年龄开发教材,并把药物滥用防治议题融入课程,同时运用网络媒体加强反毒意识,以及结合民间团体举办反毒宣导。
教育是拒毒第一道防线
官方统计显示,去年通报的药物滥用学生达1006人,较前一年减少743人,整体下降幅度为42%。但教育部认为,这只是因为近期青少年施用的毒品多为混合性物质,各品项的纯质净重低,施用后不易验出所致。
“赶路的雁”全人关怀协会执行长刘昊牧师指出,要做好“拒毒”工作,教育部有必要制订“反毒”课纲。“赶路的雁”自2008年进入校园展开反毒宣导,近年更启动流动“反毒专车”,运用科技到全台各地和离岛向莘莘学子灌输反毒知识。他说:“教育是拒毒第一道防线,我们一定要推动反毒课纲,强制学生了解反毒的重要。”
台湾毒品法规
台湾在1998年通过《毒品危害防制条例》 ,取代旧的《肃清烟毒条例》,意味着政府将使用毒品者认定为“病犯”,即兼具“病人”及“犯人”的双重身份。病犯吸毒遭查获后,会先到勒戒所进行观察勒戒,最多两个月。如果被判定有继续施用毒品的倾向,就会被裁定入戒治所,强制戒治六个月到一年。
病犯戒治后被抓到再犯,下一步往往就是送监服刑。由于观察勒戒或戒治场所均未提供完善的成瘾治疗服务,许多接受戒治者都指出,戒治所与监狱的处遇大同小异,只是暂时与外界隔离,但收容人甚至在里面与更多吸毒者、药头“进修”。
台湾毒品分级
在台湾,毒品依据其成瘾性、滥用性和社会危害性分为四级:第一级指海洛英、吗啡、鸦片和古柯碱等;第二级含安非他命、大麻及摇头丸等;常见于校园和年轻人圈子的克他命和俗称“蝴蝶片”的镇静剂赞安诺(Xanax)则分别属第三和第四级毒品。
根据现行《毒品危害防治条例》,制造、运输或贩卖毒品的刑罚因级别而异,最严重可判死刑,最轻微则可处一年有期徒刑及并科罚金。
至于吸毒者,第一和第二级毒品施用者,可分别处六个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余毒品级别施用者则免于刑罚处分。
为遏制毒品犯罪,法务部提案修法,除了全面提高刑责,未来贩售两种以上毒品给未成年者或孕妇的刑责会加重,持有五公克以上的三、四级毒也将面对刑罚,比现行20公克的标准更严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