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推新策略 戒毒医疗化引发除罪化担忧(2)

时间:2017-12-10 10: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台海局势
新世代反毒策略五大面向 根据新世代反毒策略,蔡英文政府将从防毒、拒毒、缉毒、戒毒和修法着手,引进以人为中心的防制思维并建构缉毒网,同时以量为目标,溯源断根、阻绝境外走私,消弭毒品的存在。而在上述五大反

新世代反毒策略五大面向

根据“新世代反毒策略”,蔡英文政府将从防毒、拒毒、缉毒、戒毒和修法着手,引进以“人”为中心的防制思维并建构缉毒网,同时以“量”为目标,溯源断根、阻绝境外走私,消弭毒品的存在。而在上述五大反毒面向中,目前在台湾社会引起最大争议的,莫过于从司法矫正改以“医疗及复归社会为核心”的戒毒策略改变。

“毒瘾是什么?吸毒是一旦成瘾的话,就是一种慢性疾病。”主理戒毒策略的卫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司科长洪嘉玑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道。“毒瘾患者需要医疗帮助,如果你只是关他,是解决不了这些人的问题的。”她指出,过去的社会氛围认定,毒瘾并非疾病而是犯罪行为,政府因此相应把大部分的反毒经费投注在缉毒工作上,导致药瘾医疗发展资源不足。

临床心理师出身的洪嘉玑说:“常有人质疑,为什么要用国家的钱去帮吸毒者,可是如果你帮忙他,让他接受治疗,他就不会去作奸犯科,不会对他的家人造成影响,这些我们看不到的好处,是没办法计算成本的。”

在新策略下,卫福部将采取多项措施,提升戒瘾治疗的品质,以及鼓励更多毒瘾患者自行寻求救治。例如,卫福部将在北、中、南、东各建立“整合性药瘾医疗示范中心”,针对不同毒瘾情况发展出一套综合并具有实证基础的医疗服务,同时有效落实个案管理制度,为毒瘾患者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协助他们早日重返社会。

卫福部也计划增设具备成瘾医疗量能的社区,及扩大对中途之家的补助。此外,当局也与其他部会合作,根据“成瘾医疗为核心,戒护为辅”的戒治模式为原则,检讨并重新规划司法矫正机关里的现行流程和管理规则。

不过,有关当局将毒瘾“疾病化”、戒治“医疗化”的作为,不免令外界担心台湾再尝试朝毒品“除罪化”前进。去年,时任不分区立委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委顾立雄曾提出修法,主张扩大施用毒品“医疗前置化”,也就是让单纯施用毒品的药瘾者在进入司法程序前,先到医疗机构接受药瘾治疗,若能顺利根治,即不用进入观察勒戒等矫正程序,此举被视为变相“毒品除罪化”。由于当时民意调查,四分之三台湾人对“毒品除罪化”表示反对,顾的主张也就无疾而终。

蔡田木教授不赞成毒品问题医疗化

“我个人不赞成毒品问题医疗化。我认为这是掩耳盗铃。”研究毒品犯罪的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主任蔡田木教授受访时说明对这项议题的立场。他说:“举例来说,如果孩子没写功课,妈妈会怎样?用打的啊!毒品问题也一样。如果矫正本身没有存在痛苦,那怎么会有效果?”

蔡田木指出,《毒品危害防治条例》2008年经修正后,检察官可采取治疗胜于处罚、医疗先于司法的措施,针对一、二级毒品施用者提出缓起诉处分,让他们到医疗院所进行戒瘾治疗,形同有条件除刑但不除罪,有助缓解监所人满为患的情况。法务部资料显示,全台现行矫正机关的法定收容人数为5万6877人,目前已超收5521人,超收情况已逐年改善。

蔡田木说:“给这些人那么多机会和使用毒品的借口,你想毒品防治会有效吗?”他认为,反毒策略确需调整,但重点除了治疗,还要放在监控系统上,例如增派人力到各县市辖下的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对吸毒者实施更具约束力的监控,如规范他们“在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报到”。

社区型复育中心提供全方位治疗

中华“赶路的雁”全人关怀协会执行长刘昊牧师认为,医疗戒治和行为监督不足够,吸毒者心理健康、心灵需求和社区关怀都应得到重视。

作为民间社会福利机构,“赶路的雁”自2003年在淡水设立“复育中心”,为药、酒瘾者开办为期一年、费用为每月1万7000元的戒治课程,至今前后已为400多位“学员”服务,包括现任复育中心主任的赵华谨。

今年45岁的赵华谨16岁开始吸食安非他命、大麻和海洛英,前后进出少年关护所、戒治所和监狱不下10次,始终甩不开毒瘾,直到加入社区型复育中心。他说:“社区型治疗比较全方位,戒瘾者能在‘没有离开过家’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生理、心理和心灵疗程,我相信未来这种治疗方式是让吸毒因摆脱毒瘾的关键。”

林启铭对此感同身受:“如果我20年前就接触这种治疗方式,我或许就不会越陷越深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