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经栋:中国国际学校2018年十年级招生普遍遇冷。逾80%国际学校未完成招生指标。北上广深四城,深圳最为明显。
2018年11月到12月中,我花了一个半月左右时间,拜访了全国21个省市区的50多所国际学校/国际部,最东为上海,最西到克拉玛依,北至哈尔滨,南达三亚。我所调研的这些学校,基本上都是当地声誉最高的国际学校/国际部。从调研的结果来看,2018年中国的国际教育已经进入拐点,从原先的快速发展转为市场骤冷。
调研后发现三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是2018年,大部分学校国际项目新高一(10年级)招生数量减少;二是部分省市区在清理公立高中国际项目,一些项目在2018年已经停止招生;三是国际教育中国化、特色化、集团化越来越明显。
2018年高一(10年级)招生,从调研所得的情况来看,超过80%的国际学校/国际部并没有完成预定的招生指标,或者2018届高中毕业生人数远高于高一新生人数。有的学校新生人数还不到毕业生人数的一半。我所调研的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国际学校/国际部,招生情况便如此严峻,其他学校的招生更是可想而知。
在分析为何会碰到招生“寒流”时,各个学校提供的解释不一,但大致主要为三个原因。
一是学生基数减少。2018年高一新生出生年份为2003年,而2003年恰逢非典,且为羊年,导致一些对羊年生孩子比较忌讳的城市,出生率大幅下降。从数据来看,北京在2018年参加中考人数比2017年少1.4万人,降幅为18%。二是学生就读国际学校意愿削弱,既有美国政策的影响,也有一些省市区提升普高入学率,导致有兴趣就读的学生减少。如江苏省在2018年的普高入学率由2017年的50%提升到60%,三年内要达到85%。三是受国际教育政策调整影响,如公立高中国际项目取消后,新成立的国际学校在招生上有困难等。
各个学校给我的答案并非完全一致。有意思的是,在调研时,很多学校以为招生数量减少只是自己学校的个案,没想到全国普遍招生困难。这种想法我挺能理解,因为中国国际教育虽然信息量很大,但其实有价值的信息很少,业界互动交流也比较少。
虽然原因各自不同,但最终的结果却十分类似,这说明后面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的分析是,除了生源在缩水之外,中国宏观经济背景疲软也导致家长付费意愿和能力在下降。在调研时,一些国际学校向我反映,来自私营企业主子女的生源人数明显下降,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他们更加注重留学的性价比。
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对国际教育形势转变的敏感度是最高的。深圳知名的公立高中国际项目,学生是按照自愿原则来进行选择的。我在调研中发现,这些项目就读的学生人数在下降,这跟北京、上海知名公立高中国际项目仍然一位难求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深圳是个商务城市,且对外交往频繁,经济外向型突出。为此,深圳对国际教育形势的转变更为敏锐和快速。在2017年、2018年内,我们便看到深圳的名校毕业生申请英国名校的人数在明显增加,而2018年则出现有意愿就读国际学校的学生数量下降,在中国具有很大的风向标效应。
就读中国国际学校/国际部的学生人数减少,跟中国公立高中国际项目持续退出也有一定的关联。我在调研时看到,有些区域的公立高中项目招生前被教育主管部门突然叫停,而当地私立的国际学校并没有成熟起来,因而使得整个区域国际教育市场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