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接地气三农自媒体接好景(2)

时间:2018-12-02 07:2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而流量证明了,三农内容在符合政治与商业需求的同时,也确实有其广大受众。 代飞分享说,自己账号上第一条爆文(指观看量极高的文章、视频)是一段农村母女为一名90岁寿星制作九层大蛋糕的视频,四分半钟的视频记录

而流量证明了,三农内容在符合政治与商业需求的同时,也确实有其广大受众。

代飞分享说,自己账号上第一条“爆文”(指观看量极高的文章、视频)是一段农村母女为一名90岁寿星制作九层大蛋糕的视频,四分半钟的视频记录涂奶油、添装饰、加水果等步骤,如此简单的概念,竟累积超过500万次播放量。

这段视频的爆红看似莫名其妙,其实背后有其情感逻辑——关于农村亲情与温情的内容,往往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留言板上,大批网友就不约而同祝贺寿星生日快乐,并表示希望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能一样长寿,身体健康活到90岁。

点击观看背后是乡愁

又如另一三农创作者“湘北曾姨”,以亲切憨厚的湖南“曾姨”形象,推介家乡菜、介绍民俗风情、直播家庭聚会,账号开设一年已累积51万名粉丝。

50岁的“曾姨”背后的推手其实是她24岁的儿子文武,视频拍摄与剪辑都由他负责。问他妈妈的号召力是什么,文武说:“淳朴、善良、真实。”至今,曾姨面对镜头表情依然稍显僵硬,普通话也说得不标准,但这些缺点对观众一点也不重要。

追根究底,对三农创作的渴求很大部分其实源自乡愁。文武解释说:“我们湖南有很多在外省打工上班的,看一下我们乡下的视频,会有家的亲切感。”

他也说:“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朋友没接触过农村,对农村感到好奇或羡慕,会觉得农村空气很好,而且无论家人或邻居之间,气氛都很融洽。”

虽然圈粉无数,但文武和代飞都不认为自己成了“农村网红”,并有意识地与这个标签保持距离。代飞说:我只是一个平凡人,在拍自己的生活,不想成为网红,网红是非多。”

对他而言,更大的满足感源自给观众带来的精神提振。“我觉得我的视频能给人带来快乐和轻松。看到网友说:‘工作一整天后看看小代的视频,会让我很放松’,这就让我很开心了。”

返乡拍三农成风潮

随着三农自媒体渐成气候,当个“三农创作者”不仅是业余兴趣,更成了赚钱的全职专业,让不少村民蠢蠢欲动。网上就有人这么问道:农民不在城市打工,辞职回乡做三农自媒体,能赚够钱养家糊口吗?

来自广西的“巧妇九妹”便是靠三农创作致富的典型例子。据报道,真名甘有琴的她原本是个默默无名的农村妇女,去年凭农村生态和美食视频走红后,借助名气以电商形式出售家中水果,并也帮助乡亲集结货源拓展销售,年销售额据称超过千万元,收入让城市白领都望尘莫及。

这类三农自媒体改写命运的故事,让不少农村青年受到启发。网络微营销专家、自媒体创业导师秦绪文说,一些原籍农村的城市打工族对创业可能有兴趣,却受限于城市生活成本等因素,如今三农自媒体平台的出现,给了他们回返农村创业的机会,而成本只是一架手机和一台电脑。

投身三农创作前,代飞曾到浙江一家淘宝店打工,月入4000元。他透露,自己去年在“今日头条”看到一场题为“三农自媒体作者年入50万”的演讲,萌生了转行念头。“他们(三农创作者)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的其实也差不多,别说50万,只要和外面工资差不多,我就满足了。”

他透露,目前当全职三农创作者的收入比在城里打工稍高,但更让他快乐的是,能呆在农村陪伴两个年幼女儿。

“湘北曾姨”账号经营者文武更感慨说,和之前在广州当电工、时刻想念家乡和亲人的日子相比,“现在的生活让我找到了自我,这才是我真正想过的生活,我本来就是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受访时,如此概括三农创作的吸引力:“回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在那里农民是主人,如果能赚钱该多好,何必继续留在城内?一开始跑出来,也只因为在农村赚不了钱。”

内容不应只有做饭吃饭

话说回来,三农创作者仍是新兴职业,多数人仍在摸索一条稳定、可持续的谋生之路。目前,三农创作者的视频观看量越高,可获的流量费就越多。他们也能在平台上开设小店铺,出售农产品赚取更多收入。

这考验着三农创作者的销售技巧和业务运营能力。代飞坦言,自己正尝试开拓电商业务,但由于所在地是山区,运输费因此不占优势,比不上平原地区的三农创作者。

与此同时,想分食三农自媒体大饼的人也越来越多,以致内容同质化问题浮现。秦绪文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三农自媒体“十个有八个是拍摄吃饭内容,难道没有啥东西可拍了吗?”

他分析说,拍摄吃饭的视频简单,在家中就能完成,一些三农创作者为了有更多时间准备素材和剪辑视频,“就搞点做饭吃饭的吧,起码也算在农村家里,也有点新鲜感。”

秦绪文受访时进一步说,目前三农创作内容范围较窄,主要限于农村生活场景、美食、做饭吃饭,但呈献农村新文化或能触动心灵、关于昔日农村印象的内容未出现,这些空白有待填补。

不断发掘新题材,考验的是创意思维和对素材的嗅觉。像是记者采访代飞之余,也成了他拍摄的对象,与代飞一家聊天和共进午餐的画面,隔天剪辑成了一段题为“家里来了一位新加坡的帅小哥,小哥说了啥?一家人都笑了”的短视频,上载至西瓜视频,几天下来观看次数累积近万。

正如代飞妻子张小凤所言,“重庆小代”记录的就是乡间各种新鲜日常,但夫妻俩从不刻意“制造”内容,真正发生的事才去拍,“我们确实也不会演”。

学者郑风田认为,三农创作者对乡村振兴虽不至于“完全起作用”,但至少是推介农村非常有效的媒介。“农村地广人稀,最缺乏的是宣传,拍出这个地方的美景和风土民情,慢慢可以吸引城市人观看和了解,像是全民广告。”

他如此肯定这群草根创作者的价值:“农村太大了,农村事太多了……而艺术家有很多不同方面的创造力,这群(三农创作者)自己拍出的东西,在普通民众心中,可信度也会更高。”

顶一下
(4)
50%
踩一下
(4)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