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三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外部不确定性提高,资本市场波动明显上升。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最新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弱化了调控宏观杠杆率的表述,货币政策着重灵活性,政策思路新增支持微观主体活力,暗示将对汇率有更多调控措施。
与第二季度的报告相比较,11月9日晚间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不再提“推动平稳有序去杠杆”,而是指出目前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强调“处理好去杠杆和稳增长之间的关系”,与此前央行行长易纲等所强调的“杠杆已稳”的思路一脉相承。
与此同时,《报告》首次提出“三角形支撑框架”—— 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同时,还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使三者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不能紧,也不能太松,但同时要支持微观主体获得活力和资本市场,也就是近期的要救股市和救民企。”中金固收研究团队陈健恒等撰文表示。
事实上,此次《报告》与往期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近期各类宏观调控政策重点相呼应。在《报告》的专栏二中,央行专门分析了目前民营经济面临的问题以及金融支持。
《报告》认为,总体上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市场预期不稳定和金融风险偏好下降、融资渠道收窄的反映,部分民营企业陷入债务违约-信贷融资难度加大的负向循环,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与融资环境变化相互强化。
《报告》也指出,民企目前的融资问题恶性循环,有部分原因来自部分民企自身治理机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过度融资投资、过度多元化,而导致企业财务杠杆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抵押担保、激励考核机制不完善、尽职免责落实不到位等体制因素也加剧了民企融资难问题。
《报告》表示,为了进一步支持民企融资,央行下一阶段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运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做好信用增进服务,并研究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二是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
此外,继续发挥“几家抬”的政策合力,通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近期有不少观点认为,人民银行今年以来边际放松的货币政策,释放的资金并未有效传导至实体端,而是堆积在银行体系内。对此,《报告》专门以专栏形式驳斥了此观点, 称目前国内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率——即超储率——并不高,在 1.5%左右,说明央行投放的资金基本上全部传导到了实体经济。
“如果把央行看成是资金的‘总闸门’,那么商业银行就是传导央行资金的‘引水渠’。‘引水渠’水位(超储率)的变化可以直观反映央行投放的资金是否得到了有效传导。”《报告》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