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6月大跌时,我已警示凛冬将至,市场只是在正确地给出反应,如今情况更为恶化。真正的考验在哪里?国内国外困境之下,如何破解僵局?企业家是核心。
黑色的一周正在过去。
2018年十一长假之后,A股跌破“熔断点”2638点,数天后再失守2500。这是一个历史位置,不仅意味着沪深指数今年来跌去近四分之一,高居全球主要股市熊榜冠军,而且一口气跌回4年前水平。
股市大跌同时,人民币在18日晚间也击穿6.95大关,市场信心危机可见。市场究竟在担心什么?
股市大跌并不意外,诚实复盘是理性投资的第一步。
2018年6月端午长假之后,股市也出现大跌,上证综指开盘即跌穿3000点,沪指收盘跌近4%,同时深成指与创业板指跌幅都超过5%,央行行长易纲先生连夜答记者问,归因为“投资者情绪性反应”。
我当时即在公号《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表示,从基本面来看,无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还是国际冲突,给出的都是负面消息,警示凛冬将至,市场只是在正确地给出反应。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人性逻辑恒久。三个多月过去了,一切有改变么?只能说更恶化。
基本面和消息面,传达信号可以说粉碎了乐观主义的一厢情愿。不少人喜欢嘲笑股市,时常说A股情绪太多,但真相可能恰恰相反,大家对于股市这位“市场先生”缺乏基本尊敬。
一方面,A股在很多方面事实上已经是中国最市场化的一块领域。股民历经股市大跌之后,基本认赌服输,最多“关灯吃面”,比起因为房价下跌而砸售楼处的人,契约精神及格。另一方面,虽然中国股市并不是时时刻刻与实体经济保持一致,但其指示意义,仍旧很好地描画了我们当下经济处境。
这些年来,面对股市,许多基金经理学会了敬畏,一些研究人士却没有充分重视股市发出的声音。
经济和贸易战都不是短线影响
股市大跌引发的困惑,其实涉及国内和国际形势判断,这方面存在一些误判,有观点认为国内经济很快回暖,有些则认为贸易战影响很快消散。
典型的例子,是部分研究者对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数据的解读。此前,统计局公布数据,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4248.7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比1-7月份放缓0.9个百分点。咋看之下,同比速度出现增长,不少机构表示经济其实没有那么差。
事实上,这份增长的成色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7%,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3.2%,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2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7.6%;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长10%。
一方面,可以看出国企利润增长是大头,撑起了这一数据。另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不少分析师指出,如果按照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今年与去年同期实现的利润绝对值来计算利润增速,则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为-8.1%。统计局对此差别,以地方统计数据纠偏与“幸存者偏差”来解释,其实并不足以解释如此巨大的对比。
随后爆出的更多微观数据显示,企业界的情况的确是在恶化,而不是好转,尤其是民企情况堪忧,甚至出现主动的国进民退。一边是不堪重负的民企,一边是财大气粗的国企,不少民企也通过主动引入战略投资方式找靠山,比如东方园林,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