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的9月,万科在深圳开了一个悲情无比的会。28日-29日,万科秋季例会,满场都是鲜红的宣传标语,醒目的三个大字“活下去”更是被人们解读出了罗生门的味道。
对地产企业而言,活下去,是真有其事还是危言耸听? 万科“活下去”
先来看当事人的解读。
在万科掌门人郁亮看来,之所以强调“活下去”是因为房地产行业的“转折点实实在在到来了。”他说:“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转折是全方位的:政治、 经济、国际、军事等方方面面。”
他还结合当下明星偷税漏税、滴滴遭遇的问题、碧桂园的问题和自如甲醛房的问题等进行了反思。“当前整个社会都倾向于反资本、反大企业,普通老百姓都把贫富悬殊、社会板结等问题都归结于大企业、大资本方,最可怕的是这是整个社会的共识,政府和知识界也站在普通民众这一边,来共同面对大资本和大企业。”
所以,在郁亮看来,对万科而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进行战略检讨,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操作是“收敛”和“聚焦”,以“活下去”为最终目标。
他还强调,回款目标的达成变得非常重要,6300 亿的回款目标是所有业务的起点、基础和保障,如果 6300 亿回款目标没有达成,我们所有的业务都可以停,因为这说明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和能力做下去。
万科的危机感,令行业不少人“瑟瑟发抖”。
但旁观者似乎并不“买账”。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从“活下去”三个字品出了三层含义:第一,万科最惯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一套;第二,你不让我活,我就偏要活下去;第三,市场的博弈就是情绪的博弈。
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说:“头狼发信号,群狼心动摇。活下去,这个新口号,对万科内部、开发商同行、购房者,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
一位多年跑地产的媒体记者评价,回顾行业历次波动,作为带头大哥的万科总是打响第一枪,自己却不断做大做强。还有人评价,“当万科沦为戏精,走下神坛就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也有人认同万科的危机感,有的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有的说“做最坏打算,做最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