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历史重回重庆人视线
“建川博物馆”作为樊建川与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合作打造的特色博物馆聚落群,是官方将防空洞作为文化空间使用的新尝试。同等关键的是,它也将防空洞本身的历史带回现代重庆人的视线。
实际上,重庆目前的历史博物馆虽然多少涉及抗战期间防空洞的利用,但整体仍缺乏对防空洞的完整介绍。
对于有防空洞如今开辟为文旅空间,访客温小佳(45岁,金融从业员)如此看待:“这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一开始防空洞用途比较单一,例如用作生产场地、避暑地点等,没有承载很多历史。不过,随着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文化有所追求,就催生了这样一个场地。事实上,防空洞体现了我们城市的文脉。”
虽然距离抗战已70多载,但与重庆人谈起防空洞,即使未经战乱年代,他们也总不禁流露自豪。
周勇感慨:“重庆的防空洞,真是一言难尽啊!”
他回顾说,日本1938年开始轰炸重庆,一开始没防空洞,市民死伤惨重。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后,重庆防空洞建设进入高峰,不仅政府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修建公共防空洞,市民也掀起一场自掘防空洞的运动,包括兵工厂都在洞内生产,之后因轰炸造成的市民死伤大幅度减少。他认为,这段历史应该被记录、传扬。
“这样一座防空洞博物馆,能够加强重庆市民对自己这座城市的文化认知,这是最重要的,有了认知,才有自信,能觉得自己所在的这座城市是漂亮、伟大,并拥有文化底蕴的。”
专家: 对防空洞研究仍不够深入
虽然“建川博物馆”将旧洞穴转化为文旅空间的做法普遍受到肯定,但也有不少重庆历史爱好者认为,重庆仍缺乏一个集中并系统性呈献防空洞历史的博物馆。
实际上,“建川博物馆”内的八家馆子,主题也涵盖民间祈福文化、婚嫁文化、中医药文化等,这些与防空洞本身并无直接关系。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以肯定的语气告诉记者:“我们应该建一个重庆防空洞历史博物馆。”
他认为,重庆的防空洞还有很多重庆人不知道的故事。“一来是关于防空洞的研究不够,大概10年前随着大轰炸研究启动才开始;其次是重庆上世纪60年代为备战备荒再建了一批防空洞,这些防空洞当时又成了需保守的秘密,人们知道得不多。”
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秘书长吴元兵(51岁)则认为,呈献防空洞历史的关键要素是还原昔日场景。
吴元兵受访时说:“利用洞子建博物馆是好事,但如果也能展示当时的生产场景,就太牛了。就好比,原来的兵工厂有两排机器,我们就保留一排,通道建在另一边。”
发烧友建议供作城市探险场地
热衷探索和研究防空洞的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兼资深旅行家寒溪(36岁),受访时提出另一创意点子:把空置的洞穴用来举行“城市探险”。
这些空置的洞穴,一般洞外杂草丛生,洞内神秘僻静,藏着一条条看不清通往何处的暗道。虽然气氛有点阴森,但寒溪说:“我们能不能把它打造为城市探险场地?毕竟这些洞是二战时期被使用的空间,洞里有故事,会吸引城市探险者和军事爱好者。”
他脑里酝酿的想法很多:“可以借鉴英国、法国的做法,提供探险者一把钥匙、一个线索,让人们深入现场,洞里设分点,把故事标出来,做一个文化长廊……”
寒溪是名副其实的防空洞发烧友,过去10年走访了重庆近600个防空洞。在两小时的采访中,他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大小防空洞,谈起用作地下飞机制造厂、位于重庆万盛的“海孔洞”时,更是神采飞扬地说:“这个现在是国宝,完全相等于地下飞机场。”
也是摄影爱好者的他,镜头下的重庆防空洞,弥漫着“文青”氛围。原本漆黑一片的防空洞,被他打上浅蓝光影后,如同迷幻绚丽的地下城。
他说:“去拍这些照片,也是想给大家更多不同的感受,让大家都能去关注这些防空洞。”
防空洞在城市化压力下消失
如今,重庆防空洞仍以商业用途居多,但寒溪认为,即使在洞里建个茶馆,也可以“有文化”。“顾客在这边喝茶,那边就可以摆老机器,不用两边都是机器嘛……适合什么用途就作什么用途,但也要有保存文化的意识。”
虽然越来越多防空洞被赋予新用途,成为重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寒溪指出,也有另一部分“像是永远带着秘密,沉睡至今”。
在寒溪看来,这些沉睡的部分才是“真正宝藏”,虽然一些洞穴未经任何勘察和维护,充满险象环生的陷阱,但专业探险团队每一次探洞,都是为了寻找地下城历史事件的佐证。
只不过,寻找这些佐证的时间未必很多。寒溪估计,在城市化的压力下,目前重庆有65%的防空洞已消失,尤其在建房子打地基的过程中,很容易便触及并破坏防空洞。
防空洞是重庆人坚韧精神载体
防空洞虽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寒溪更关心的是防空洞体系大幅缩小。
“哪个城市没几个洞子?但重庆的防空洞珍贵在于它庞大的体系。如果只有一个防空洞,说明大家怕死要保命;但在重庆,大家保命的同时,正常作息没中断;即使地面夷为平地,重庆照样发挥抗战首都的功能。”
要打造这样一座地下城,一点也不容易,这更加深了寒溪对上一代重庆人的崇敬。他说:“重庆是花岗岩地形,防空洞是全民用凿子、铲子,一点一点铲出来……日本这么一炸,地上生活都能搬到地下,有医院、学校,该上课的上课,该接受治疗的接受治疗。
“我觉得这就是重庆人啊!一种特别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应该通过防空洞这个载体传承下去。如果防空洞消失了,我们的后代应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