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北大校长“错字”事件反思(2)

时间:2018-05-10 09:2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大学的行政化和党化 文革不单使林这一代人没有接受基本的人文和伦理教育,其对立和斗争的观念和思维,也很难使他们真正理解自由、民主和人权等现代价值。尽管他们当中一些人后来留学西方,接受了系统的现代学科的训

大学的行政化和党化

文革不单使林这一代人没有接受基本的人文和伦理教育,其对立和斗争的观念和思维,也很难使他们真正理解自由、民主和人权等现代价值。尽管他们当中一些人后来留学西方,接受了系统的现代学科的训练,其中有少数人在价值观上幡然悔悟,脱胎换骨,但多数人还是受制于毛时代的斗争哲学,总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然而,现在正是这一批人掌握了中国的权力,从国家政权到各行业权力,即所谓红卫兵治国。对大学来说,这种情况尤为严峻,产生的效果尤为不好。因为大学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校长,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塑造着这个大学的精神风貌。

中国社会到今天还念念不忘旧世纪的老北大,虽然那时的北大远没有今天的雄厚财力,但因为有蔡元培和胡适这样的倡导和力行“兼容并包”、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办学理念的校长,所以即使在那种艰难的条件下,也出现了北大、西南联大的辉煌。

可是,旧时大学的此种精神和风骨早已在中国大学里荡然无存,而今充斥大学的是行政化和党化。大学被纳入国家的行政序列管理,党在大学也无处不在。如果说大学行政化导致教授边缘化,权力和学阀官僚主导学校的运行,则大学党化导致了大学政治挂帅,教学和研究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利益。

在行政化和党化的双重管制下,教授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自主意识,统统被消灭干净,即使像北大这样残存于历史的独立和自由,也被压迫得奄奄一息。所以,今日中国之大学,也就不知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为何物,有的只是官僚化、意识形态化,大学即官场。

客观地说,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校长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如果一个大学校长想有所作为的话,除了要面对中国当局的思想束缚外,还因为大学校长自身也是由党来任命的,“党管校长”是当局控制大学的铁律。既如此,在对大学校长的筛选中,就会把“异端”的苗头掐灭,而任命那些和党的理念一致,听命于党的人做大学校长。

但即便这样,党也担心如果疏忽选出一个相对开明的校长,可能会给大学带来某种不利党控制的因素。因此,人们会看到,中国的大学有一个奇特现象,就是大学校长,不是由教育家或真正懂教育的人担任,甚至不是由文、法、经等社会科学出身的人担任,而大都由理工科背景的人担任,哪怕是在传统上以文科见长的学校。特别对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顶级大学而言,改革以来,除个别特殊时期外,都是由有院士身份的教授出任。像林建华,专业是化学,以保证对它们的治理不出现乱子。

我的意思不是说理工科背景的人,就不能治理好一所学校,或者他们的思想就一定保守,然而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广义上的文科出身的校长比起理工科出身的校长,由于所受专业训练不同,所形成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在治理一所学校时还是有明显差异的。对当局来说,显然认为前者在学校的管理上,对自由的容忍度更大一些,而后者则更强调严谨和规则。这也就是当局愿意任命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担任学校领导的原因所在。

北大林建华校长在校庆大会上读错字引发的这场舆论风波,还与前期北大在处理前教员沈阳性侵一事有直接关联。这两起事件都无情凸显了中国大学的深层次体制积弊。

尽管林建华辞职的可能性很少或者不会有,但为北大百年声誉,也为他自身名誉着想,他理应主动辞去校长一职。林或许很勤勉,想做个好校长,但其素质、能力和思想,的确不适合再担任北大校长。相反,他如果主动辞职,还能为中国政坛开一先例,吹一缕清风,历史会记住他的这一举动。所以我主张他辞职。当然,要革除中国大学的反自由的思想和制度积弊,在可见之未来,可能性不大。

作者是中国自由撰稿人

在行政化和党化的双重管制下,教授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自主意识,统统被消灭干净,即使像北大这样残存于历史的独立和自由,也被压迫得奄奄一息。所以,今日中国之大学,也就不知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为何物,有的只是官僚化、意识形态化,大学即官场。

顶一下
(28)
84.8%
踩一下
(5)
15.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