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来福士广场引发朝天门文化保护争议

时间:2018-04-02 09:3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约200名市民组成的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在写给市政府的公开信中,质疑对文化遗产保护不足,并指正如火如荼建造中的来福士广场,削弱了朝天门历史传统文化的权重及影响力。开发商发言人



约200名市民组成的“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在写给市政府的公开信中,质疑对文化遗产保护不足,并指正如火如荼建造中的来福士广场,削弱了朝天门历史传统文化的权重及影响力。开发商发言人答复本报时说,将本着珍视土地的原则进行建设。

林展霆 重庆特派员

在重庆主城区著名地标朝天门,由新加坡凯德集团开发的来福士广场高耸入云,规划中“朝天扬帆”的气势已见雏形。近月来,正当发展商和当地媒体为新吊起的空中廊道欢庆造势的同时,一组关心重庆历史文化的市民,心头却是焦虑与不安。

“见证两江汇流、重庆开埠的朝天门,正被人们一点点遗忘。”由约200名市民组成的“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在1月25日写给中共重庆市委和市政府的一封公开信中,悲观地诉说众人的心情。

这封题为《关于保护重庆地标、精神之门——朝天门历史文化》的公开信,聚焦重庆市政府的朝天门发展规划,尤其质疑对文化遗产保护不足,而来福士广场作为该区标志性的新建筑,则被指削弱朝天门传统文化的权重和影响力。

这群重庆市民的牵挂,源于朝天门对重庆的特殊历史意义。

建于公元前314年的朝天门位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点,曾是重庆17座古城门之一,是古代官员迎接皇帝圣旨地方;重庆1891年辟为商埠时,朝天门始设海关;多年来,朝天门扮演水运枢纽角色,码头、轮渡、棒棒等人文景观深深刻印在重庆人的集体记忆中。

但随着重庆市政府近年来展开旧城改造,朝天门的面貌也快速蜕变。尤其2013年动工、位处两江交汇最显眼处的来福士广场,有如轮船扬帆起航的前卫设计,显著改变了朝天门的天际线,其体量之大,过去一两年尤为明显。

这些变化让一些重庆市民感到无所适从。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的公开信写道,来福士广场“雄踞”朝天门,形成一道屏障,数条公路如今无法直通原有的古朝天门,市民和游客更无法直接进入朝天门广场,必须先穿越来福士广场建筑。

信中写道:“这已严重破坏朝天门地区的原有地理、旅游和文化生态,大大削弱了朝天门历史传统文化在该区域的权重和文化影响力。”

公开信执笔人之一、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秘书长吴元兵(52岁,自雇人士)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进一步感叹:“朝天门是重庆人的阳台,我要去这个阳台,得从别人家房子走过去,这种感觉,你会接受吗?”

在硬体建设之上,让吴元兵同样忧虑的是“朝天门的历史文化保护现状每况愈下”。

他指出,重庆市规划局去年10月发布的朝天门片区提升方案中,未提及古朝天门的规划改造,或说明对发掘和保护朝天门文化遗产的计划。

为此,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在公开信中提出多达十项加强历史保护的建议,包括重建两江制式古城墙、设置具历史文化内涵的雕塑、限制沿江建筑高度等,以保护重庆的城市天际线。

来福士广场的工程毕竟不可能停下,吴元兵告诉记者,他如今希望的,仅是让朝天门“活起来”,毕竟这里承载重庆人太多的情意结。

重庆政府:坚持保护与用并重

一封2000多字长的公开信,流露出重庆市民对“老重庆”的乡土情结,也凸显旧城改造与文物保护之间的拔河。

本报尝试就公开信内容征询重庆渝中区政府意见,但未获答复。但从重庆媒体近月来的公开报道看来,对保护朝天门历史文化的诉求并非没有回应。

重庆市渝中区区长商奎今年2月初接受重庆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访问时便提到,渝中区是重庆“母城”,承载重庆的建城史和开埠史,政府将“坚持保护与用并重,以文立城、以文兴业、以文塑人,充分彰显母城文化风韵。”

对于保护古文物的诉求,官方姿态也有放软的时候。例如,早在2015年10月,朝天门一处工地被发现藏有珍贵的宋明古城墙,却疑似被施工人员破坏。市政府过后在网上公开信箱回应说,对事故高度重视,并将配合市级有关部门单位,编制古城墙遗址保护方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