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恶评如潮 《舌尖3》 失败在哪里?(2)

时间:2018-02-26 09:0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首先是知识性错误。《舌尖3》节目组自称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和学术研讨,但片中却错误百出。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被当成了花鲈;镜头对着钵钵鸡,配词却说着麻辣烫;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的神泉港,写成了汕头神泉港;

首先是知识性错误。《舌尖3》节目组自称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和学术研讨,但片中却错误百出。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被当成了花鲈;镜头对着钵钵鸡,配词却说着麻辣烫;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的神泉港,写成了“汕头神泉港”;号称“唐朝时便已成型”的西安回民坊,其实1990年代才出现。

有医学专家更指出,节目中给痛风病人喝“花胶炖鸡汤”,不仅不能滋补,还会加重病情。

其次是故弄玄虚、误导观众。片子介绍“锅”时,说章丘铁锅“必须经过3万6000次捶打”;讲“刀”时,说“中国的厨师只有一把厨刀”;讲“食疗”时,宣称“倾注了个人感情的食物会产生不同的力量”;讲“养生”时,甚至出现学生用三无店铺购得的原材料自制中药化妆品。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出,这些内容要么与事实不符,要么根本就是伪科学。

当然,先要公平地说,《舌尖3》的创作构思确实存在难度。任何优秀作品的续作,无论电影、剧集还是纪录片,都面临天然的难题:与前作一致,则容易审美疲劳;大胆颠覆,又可能得罪老观众。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舌尖3》主动求变,不可谓没有勇气;欲以美食为引子带出文化课题,也不能说没有想法。

西谚有云:“You are what you eat”,反映到中国人身上更是如此。中华美食和文化一样博大精深,中国人的餐饮中,有时令、有民俗、有礼仪、有典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吃”字能够概括。但是,这也给节目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文化,就要把功课做扎实,任何与历史或传统相关的知识,都要有证据、有出处,而不是道听途说、含混过关;讲养生,就要按照科学方法,本着求真求实的精神,而不是故弄玄虚、误导观众。从这个角度看,《舌尖3》交出的答卷显然是不及格的,自诩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结果却是贻笑大方。

宣传国家软实力有成效

近年来,中国官方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民间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国学热、中医热、武术热、大国工匠热……相关影视节目也纷纷亮相,这些作品,对内提高民族凝聚力,对外宣传国家软实力,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文化产品从来不是容易做的,不能附庸风雅,也不可急功近利,只有扎扎实实有诚意的作品,才能经得起考验。更何况,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非常复杂,精华与糟粕共存,有些东西,作为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或是文化符号或许无伤大雅,但是拿到国家层面来宣传,就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掉入反智主义的陷阱。只有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才能让更多人认同,否则变成了“玄学”“伪科学”,只会适得其反。

毕竟,如今观众的欣赏水平与互联网的发展程度都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再闪亮的文化招牌,也可能在一夕之间被砸得粉碎,《舌尖3》的失败正是最好的教训。

顶一下
(10)
76.9%
踩一下
(3)
23.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