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报告:中文词汇走入英语圈国家(2)

时间:2018-02-19 19:4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报告以两种方式调研中国话语的海外认知度。一是对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八个英语圈国家共1260人进行问卷调查。二是统计300多个中国话语词条在这八国英语主流媒体网络的报道量。 有分析指出,报告每个国家平均只调查150多

报告以两种方式调研中国话语的海外认知度。一是对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八个英语圈国家共1260人进行问卷调查。二是统计300多个中国话语词条在这八国英语主流媒体网络的报道量。

有分析指出,报告每个国家平均只调查150多人,样本之少可能欠缺代表性。

排行榜结果也令人感到意外和缺乏说服力。例如“嫦娥”(火箭探月工程)排名21,比排名27的“谢谢”还靠前。很难想象一般外国人对“嫦娥”的认知度,会高于“谢谢”。报告以“嫦娥”“悟空”(暗物质探测卫星)上榜来论证中国科技发展进步“符合全球化的时代需求”,中国是“世界科技话语创新的引领者”。

有分析指出,单凭外国人认识中国词汇就假设外国人因此认同或肯定这些词汇所象征的中国成就,逻辑上的跳跃太大,容易让外界以为,这是要借外界的肯定来提升自我良好感觉。

与春晚有异曲同工之效

今年央视春节晚会的压轴节目,是由来自美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国的洋人以中文演唱《我爱你中国》,这与外文局的报告似乎有异曲同工之效。

无论如何,不争的客观事实是,随着关注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中国话语在国际上的传播也越来越广。

《汉字的诱惑》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副主任陈楠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历史上随着佛教传入、西方工业文明的突飞猛进和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强大,许多佛教词汇、英语法语德语词汇及日本词汇,都成了中国词汇。现在随着中国强盛,中国文化与新事物顺理成章进入西方语汇。这是中国强大发展开放的象征。”

(记者是《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