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弱化GDP追求有利于一系列改革

时间:2017-12-28 08:5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特稿 本月20日闭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要转向高质量发展。据《联合早报》了解,中国官方对经济发展是否达到预期标准的判断,已由原先的数字底线转向民生条件,只要能稳定就业率

特稿

本月20日闭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要转向高质量发展。据《联合早报》了解,中国官方对经济发展是否达到预期标准的判断,已由原先的数字底线转向民生条件,只要能稳定就业率和通货膨胀这两大民生指标,官方愿意忍受较慢的经济增速。

上周闭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后,政策研究圈内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判断出现了转变。

据《联合早报》了解,相对于过去保住经济增速为终极目标的做法,官方如今的底线已转为“下保就业,上保价格”,只要能稳定就业率和通货膨胀这两大民生指标,官方愿意忍受较慢的经济增速。有分析认为,这将为接下来推行更艰难的改革提供更大空间。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月20日闭幕。会议提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研究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中国多年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官方每年布置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被视为中国经济的“底线”,也是市场判断中国经济健康的风向标。包括部分中国学者在内的分析师担忧,一旦中国的GDP增速跌破某个心理水平,可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不过据本报了解,中国官方对经济发展是否达到预期标准的判断,已由原先的数字底线转向民生条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增速放缓成新常态,社会的不稳定不再是因为经济达不到某个数字指标,而是由于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实质影响。

一名熟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官员解释,只要居民有正常就业和稳定收入,经济实际增速其实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并无太大关系。

这名官员认为,GDP增长只是为了服务经济发展,实现居民就业、企业利润、政府财政收入的良性循环才是更重要的政治任务。

据了解,在新思维下,只要每年新增就业维持在1200万人以上、通胀低于5%,中国官方就愿意让市场自行决定经济增长态势;反之,若就业和价格出了问题,官方就会介入调控。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本报访问时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第三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经济增速与居民收入和福利之间的联系已愈加淡化。

王军说:“我们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更低的经济增速实现较好的居民福利,包括就业和收入等。”

他表示,官方短期内取消量化经济目标还不太现实。“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前提还是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但这只是个预期目标,不是指定性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