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校园“黑话烂梗”引关注 舆论吁清朗网络空间

时间:2024-10-25 11: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中新社

近期,出现在中小学生社交及语文试卷作答中的网络“黑话烂梗”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

网络截图显示,学生用多音字“佛”字组词,答:“买了佛冷”(歌词“I love Poland”的谐音);模仿“生机勃勃”写出“ABCC”结构的四字词语,学生作答“勇敢牛牛”(表情包,鼓励别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还有“芭比Q了”(英文单词barbecue的谐音,意思是“完蛋了”)、“布响丸辣”(“不想玩了”的谐音)、“细狗”(用来调侃或贬低体格瘦弱或意志力不强的人)等词汇,更是让老师、家长摸不着头脑。

网络语言的起源和传播环节大多是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平台,有些词汇恶俗,带有侮辱性,挑战社会公序良俗。由于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2%,未成年网民规模近2亿,网络语言对下一代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北京晚报》刊发评论指出,不少青少年患上“文字失语症”,明明胸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表达,还自嘲是“精装头脑毛坯嘴”。

舆论批判的矛头指向网络平台不当的价值取向和“议题设置”——“烂词烂梗”被设置为热搜词汇,给予推流,甚至首页首屏重点呈现,凭借其新奇性、外溢性迅速传播。

对此,中央网信办、教育部部署开展的“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提出,聚焦前述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微信公号“人民网评”呼吁平台不要“把烂点当看点”,认真审核把关,将热搜、首页首屏等重点区域留给真正有重点价值的内容;建立快速响应和纠错的机制渠道,降低其传播速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楚新表示,相关整治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链路流程,包括问题识别、协同监管、教育引导。

“全靠治理,跟不上语言产生的速度。”“何止中小学生,成年人也得‘失语症’了,语言贬值导致大家像网络上的NPC(非玩家角色)”……

在微博话题评论区,网友对扫除网络“语言垃圾”有共识,但也表示不能只寄望于整治行动,每位语言使用者都应担起责任。

整治不等于“一刀切”否定网络流行语。热词新语记录了社会焦点的变迁,勾勒出语言生活的图景,具有时代特征。“村BA”反映的是乡村体育热情;“特种兵式旅游”受到中国年轻人热捧;“点赞”“粉丝”“雷”等网络字词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

正如武汉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杨旭所说,网络词汇来得快、去得快,只有极少数词语会经受住时空的考验。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