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启德邮轮码头近日接连有船泊岸,见证香港邮轮旅游逐步回复生机,本是值得高兴之事,然而码头交通配套不足,却苦了数以千计邮轮客。官方声称一直有评估邮轮停泊带来的额外公共交通需求,并采取“合适”安排,现实是不少邮轮客要在码头大排长龙等巴士等的士,费时失事,体验极差。启德邮轮码头启用10年,铺位长期十室九空,出入交通不便,疫前已屡惹诟病;疫后旅业复常,官方希望多些吸引高端旅客,邮轮旅游理应大有可为,可是过去数天情况,却令人质疑官方对邮轮客重临缺乏准备,连基本的码头交通接驳也做不好,又怎可能向旅客“说好香港故事”。
邮轮码头交通差
旅客等车如受罪
香港邮轮业因冠病疫情冰封近三年,直至今年3月开始解冻,启德邮轮码头重开,多艘邮轮也相继预告重回香港。根据旅发局新近资料,目前已有18间邮轮公司确定有邮轮今年访港,合共166个航次,回复至疫情前76%水平;去年初因为疫情而将母港迁往新加坡的邮轮“海洋光谱”号,不久前也宣布,明年底将在香港重设母港,邮轮母公司指出,香港有大陆市场为后盾,可以吸引国际客、大陆客及本地客,乃是他们决定重回香港的原因。
香港旅游业复常,面对机场航运力不足等问题,邮轮可以为旅客提供不同选择和体验;对本地旅游业而言,疫前“重量不重质”经营模式不可持续,未来需要吸引更多高端客,邮轮客的定位,正好配合这一发展方向。可惜的是,迄今并未见到官方有何策略推动邮轮旅游再上路。启德邮轮码头近日因为交通配套不足,导致大批邮轮客一登岸就要先“受罪”,更令人觉得官方对旅客重临缺乏准备,连最基本的交通运输安排也未做好。
上周五,可接载5600人的“海洋光谱”号抵港,是启德邮轮码头重开后最高载客量的邮轮。由于码头内零售、餐饮设施都很少,不少旅客上岸后都想把握时间出外观光,未料最先体验到的,不是什么“美食天堂”、“购物天堂”的魅力,而是排队候车之苦,的士站一度要排45分钟才可上车,巴士站同样大排长龙,不少旅客都有怨言,对香港印象大打折扣。诚然,当天下午码头附近有意外事故,影响出入交通,属于始料不及的突发情况,可是之后两三天,仍有邮轮客投诉出入交通不便,反映问题出在官方身上。
启德邮轮码头造价约72亿元,2013年建成启用,是香港开拓邮轮业务的重要地标,然而配套不足问题,一直困扰码头营运。旅游业界批评码头陆路交通配套多年未有改进,码头逾5000平方米商场用地亦一直未有好好利用。疫前一些市民假日会到码头旁的草地作休闲活动,但疫情爆发后,部分有关用地改建成为社区隔离设施,发展旅游中心的原有规划何时落实,仍需观望。码头交通不便,商户不愿进驻,人流稀疏,三者形成恶性循环。疫情过去,官方若有心重新搞好邮轮业务,便应早作筹谋,看看可以怎样改善码头一带配套,而不是等到实际运作出了问题,才去见招拆招。
大型邮轮抵港,行程早定,疫后复常至今已有半年,只要官方思虑周密一些、贴地一些,过去数天邮轮码头出现的问题,绝非无可避免。文体旅游局称,政府相关部门与码头营运商,一直有就邮轮停泊带来的额外公共交通需求,评估及采取合适安排,包括安排特别路线接驳码头及港铁站,并安排多辆巴士在码头预备,按乘客需要随时加班,然而现在的问题,不是官方做了什么,而是做出来的成果如何、用家有何感受,这才是“施政以结果为目标”的真谛。不少邮轮客等车等到一肚子闷气,官方岂能自欺欺人。
政府官员声称,现场观察显示,码头巴士班次“足以应付需求”,出现排队人龙,“主要是乘客用信用卡缴付车资所致”,云云。旅游事务处、运输署、旅游局及码头营运商昨天开会,商讨码头交通接驳问题。官方一边重申“巴士服务足够”,另一边厢又透露,将“探讨”开设另一条前往尖沙嘴的特别巴士路线,又考虑增设非专营巴士服务,于下一艘大型邮轮访港前落实。公众难免想反问官员,倘若现在巴士服务真的“足够”,何解还要考虑增设新路线和非专营巴士服务?为什么之前数月没有考虑这些措施,要等到出问题才亡羊补牢?
政府做事思虑要周全
不能船到桥头自然直
今年初,大陆旅行团恢复来港,土瓜湾有大批旅客在街头呆候用餐,官方缺乏先见之明,事后要急急补救。这次邮轮码头出问题,再次令人觉得官方思虑不周,“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官僚心态,极不可取。邮轮码头交通不便,官方昨天提出,希望吸引更多的士进入码头接客,能否如愿,实属未知数;官方一再表示,码头出现排队人龙上巴士,“主要”是外地乘客用信用卡缴付车资所致,外界同样将信将疑。无论如何,倘若没有八达通或港币真的是问题,官方大可考虑跟邮轮公司商量,向非本地旅客送赠单程车票,又或采取其他付费安排,尽量方便旅客,让他们对香港有更好的印象和体验,不会觉得香港是一处连交通接驳也搞不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