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越发感觉到媒体人难为,可以就事论事、就专业论专业的单纯年代,已逐渐远去。究其根源,一是社会人心的躁动,更有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大背景。
在美中关系甜蜜蜜,或起码还能各取所需,勉强“相向而行”时,一切都可以如常。但在一个非友即敌,甚至没敌人也要找敌人的歇斯底里世界里,中立客观成了高难度动作,且动辄得咎,经常两边不讨好。
尤其西方媒体,纷纷进入到认知作战模式,并且不断在猎巫,上个月,就猎到《联合早报》头上。《华盛顿邮报》以一则篇幅还不小的调查报道,罗列了一堆的片面证据,说早报已沦为中国政府的官媒,甚至影射整个新加坡都站队到中国那边去了。读了不禁莞尔,还有点小委屈。
早报的言论立场,以及新闻取向,真那么“阿中”吗?
在一些地方,媒体左右派分明,甚至在政治光谱上有精准的定位。受众则相应做出选择,看自己认同的报纸,上属于自己同温层的网站,不想看的东西,就眼不见为净,造就了回音室效应。如果身处的是官媒垄断的环境,那对不起,只能是一种声音,喂什么吃什么。
但早报的言论平台,是要做成众言堂,让百花齐放的。所以除了有本地的各路投稿者,也用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评论,写手所在地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大中华圈)、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波兰、德国……另外还不时翻译西方的、自由派的文章,像《纽约时报》、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等。如此费劲,为的是确保言路能宽广些,让观点更多元,可以互相参照、碰撞,甚至辩论。
像这一周,歌曲《罗刹海市》爆红,早报的文章,就正方反方都有,包括少有的为那英说话的。显然,也有观点是我们不以为然的,但只要言之有物,能说出个道理,就值得跟读者分享。况且天下事,哪有黑白分明的,再强大的贤者、能人,也垄断不了所有的真理。
但总是有人,一看到自己很不爽的内容,就说你亲华、舔共。另一边则专挑所谓“对华不友善”的文章,然后说早报亲美,成天跟着西方起舞。这些批评者经常断章取义,要不就是只盯着一两棵树,看不到早报的一整座森林。
华邮记者努力了 但指控逻辑站不住脚
有人安慰说,两边都攻击你,证明你做对了,起码没有偏袒。当然,因认为早报“反中”或“亲中”而来函赞好、致谢的,也大有人在,还好同事们多少已养成了宠辱不惊的职业心态。
早报对一些国际和公共议题,当然有本身的立场,但那是通过社论来表达的,不是一般我们采用的外稿。又比如我们同事的专栏,也可以自由表达,写出个人的内心所想,展现不同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而不必刻意和早报同声同气,或遵循什么政治正确的东西(是的,包括我这篇,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都不代表早报)。
华邮最让我和同事无语的,是在报道中点名两位中国作者,说没交代他们的大陆政府党员身份。另外点名了一位现居香港的作者,说他同时给早报和中国媒体写稿(天啊!这也成为问题?)。我请同事查了,三人在过去的12个月,在言论版总共发表不到10篇文章,占大约1500篇总数的不到1%。只能说,华邮记者的努力是看到了,但指控的逻辑站不住脚啊。
其实,大陆政府有近1亿党员。在中国街头,转角碰到的14个人中就有一个,照这个比例,给我们供稿的中国专家学者,14个中有一个党员也不奇怪。这是他们的体制使然。西方跟中国人打交道,不管投资做生意、学术交流,甚至做朋友,你能说,凡共产党的就拒绝往来?我们选稿,肯定不是这副死脑筋。
道理也很简单,和每个人一样,每个党都会犯错,但也可能做了对的事(譬如短短几十年就让几亿人脱贫,就相当伟大)。他们都跟资本家合作了,你还规定不能用他们的稿?他们投来的文字,又不是在表忠心或代表什么党意,也没有“厉害了我的国”,更不是主张再来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真是这些调调,是不会被我的言论组同事看上眼的。何况,这些作者一般都学有专精,我们要的,是他们的知识产出,是对各种议题的见解和分析,来交互滋养(cross-fertilize),让早报的园地能更枝繁叶茂一些。
估计华邮人选稿,也不会只能是驴或象的人写才用吧?反正早报是闪电和铁锤都用,在野党的,同事还帮忙修饰过文句呢,绝对不会因党废人,因人废言。反之,政治人物的稿被投篮,也是常有的事,包括执政党的。这是同事职责的一部分,取舍的标准和理由,跟对待一般社会和学术机构的写手是一样的。
另外补充一点,在中国体制内,也不全是应声虫,只是能公开提出异见的渠道不多。这些孤勇者,愿意把想法写出来,已足以让人敬佩,偶尔用点曲笔,表达时有些许委婉或隐晦也无可厚非。看不出的话,不是谁的错;但故意看不懂,就爱莫能助了。
财神爷和泰勒丝 哪个才是更真实的新加坡
至于早报的报道有没有倾向性,是亲中还是亲西方,也经常被人用放大镜来检视。
上个月,在和早报写手的交流会上,我在答问环节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早报对博弈双方的“别有居心”的警觉,以及如何守住中立和客观的底线。
第一个例子是交流会之前的两天,西方有一则外电说美方官员获得情报,俄罗斯计划攻击黑海的运粮商船,然后嫁祸给乌克兰。但问题是,俄罗斯在更早的一天,就警告说一些商船会被视为有运载武器的可能,而成为打击目标。人家都警告了,还嫁什么祸啊?从美国官员到发稿的记者,究竟是真傻还是装傻,装傻又是为了哪桩?早报后来的新闻,是把时间顺序摆正并改了重点的,因而让美方的“嫁祸”说,显得狡诈又无厘头。
中国方面,我举了经常看到的“89春夏之交那场风波”的表述,那是有人刻意云淡风轻,要把一段历史痕迹抹去。但早报在报道或评论中,总会还原为“六四事件”,或者“89年天安门事件”。这个正名是必须的,当然渲染就大可不必。
这类不见烟硝的认知作战,天天都在进行,并且背后往往还是集体作业。
就在上周,美国皮尤(Pew)研究中心发布了最新报告,显示在24个国家中,对中国的负面观感中位数为67%,说这个数值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但让人不解的是,去年被调查的国家中,对中国最有好感度的两个:新加坡(67%)和马来西亚(60%),今年双双被排除在外,而且今年被调查的国家,还是多过去年的。早报问了皮尤,但对方没有理会。我只能以小人之心,猜测是不想让负面看中国的中位数,被新马两地的人拉低吧。果真如此,皮尤调查的专业和严谨度,就得打个折扣了。
华邮的报道也用了去年的调查来说明新加坡人,是大体向着中国的。为了让新加坡更有“中国”色彩,报道还配了四马路观音庙和牛车水附近街景照共六张,当中有“财神爷”、大大的华文字,以及中华武术馆……这些视觉元素,当然和内容搭得上,但需要那么多张,那么用力来渲染吗?图片编辑也太不讲究比例原则了吧。而且两个地点,也仅仅是新加坡的局部剪影;更大的疑问是:在这块土地上,真有如此浓郁的华人传统氛围?
美国乐坛天后泰勒丝明年来开唱。在网上,预购门票的排号10分钟就发出了100多万张,正式开卖的前两天,多处新邮政分行外已出现泰迷准备漏夜排队的景观,后来据说黄牛票还炒到四倍多。我认为,这才是更真实的新加坡,更明显的时代趋势。泰勒丝亚洲行的唯二站点,除了市场够大的日本外,就只选新加坡,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我们是整个亚洲“最”西化的国家,没有之一。但这一面,华邮视而不见,更不会据实报道出来。
照片可以洗脑 “又鸟和马户”可扭曲是非
照片可以洗脑,华邮的行家懂得,中国官方当然也懂。例如早报的中国版,眼尖的读者或许早有察觉,经常都刊登旅游和大丰收照片。因为这是新华社同行热衷的题材,更准确说,是得完成的“说好中国故事”的任务,但却苦了我们的同事,真的是选无可选。我曾开玩笑,说再这样下去,新华社都成了“旅行社”,而早报中国版也要变“旅游版”了。
玩弄照片过了头,还可能伤及专业。像这几天北京发大水,能用上的照片,都是西方通讯社拍的。进入新华社的图片库,根本直击不到灾情的最深重处。它甚至很“应景”地拍了一组故宫再现“九龙吐水”的照片,说始建于明代的排水系统,设计有多神奇、精妙云云。我不确定这属于“低级红”还是“高级黑”,但相信哪家报社真用了,一定被它的读者痛骂。
两边都在打乌贼战,用尽各种话术、套路,甚至造假来颠倒是非黑白。夹在中间,要把握好信息质量,不被拉扯,还挺考功力的。由于资源有限,要对每一则新闻都公正客观地判断和改写,让它们最贴近真实,坦白说根本做不到。一不留神,很容易就成了别人认知作战的工具,把读者也一起带偏。
必须说,当今世界,话语权主要还是操控在西方的主流英文媒体手上,说它们以九比一的优势碾压对手,并不夸张。因此天天明里暗里,都在诋毁中国。借用时髦的比喻,就是很懂得把一大堆以语言扭曲作直、干扰正常认知的“又鸟和马户”,包装在新闻里。它们充满攻击性,还因为手法出神入化,让世人难辨真伪。
这些外电的材料,早报用得还是比较多的,然后借助早报的“准入”,它们在中国都被看到、读到,并多少起到影响。
就这点来说,华邮等真不该指摘早报,反而应心存感激,不是吗?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