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曦:北京140年以来的最大降雨,为何会出现?

时间:2023-08-04 11: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景曦

7月28日上午,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福建省晋江市沿海登陆,结合多种因素,它罕见地给华北等内陆地区制造了一场极端强降雨。7月29日至8月1日,猛烈的雨水集中倾倒在京津冀,三天时间,部分地区下了当地一年、甚至两年的雨水。

以北京为例,这是北京140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雨,过程累计雨量已经远超2012年“7·21”特大暴雨。北京西南沿山一带降雨量尤其大,雨水汇集成河,导致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140年来的最大降雨

7月29日起,一场强降雨覆盖了华北,山洪倾泻而下,房、车被淹,库房被浸泡,列车滞留在轨道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在工作中见到过中国各地的暴风雨,他用“极端”“罕见”来形容这场雨。

华北地区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超过72小时,在北方,持续三天的强降雨十分罕见。华北主汛期通常以过程性降雨为主,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天,即使是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持续时间也只有20小时,2016年“7·20”强降雨下了55小时。此次雨水“疯狂倾倒”70多个小时,给京津冀局地带来了几乎相当于一到两年的降雨量。

以北京为例,这场雨是140年来北京遭遇的最大一场雨。据统计,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5时,全市平均降雨量为276.5毫米,城区平均244.9毫米。其间,城区最大降雨量出现在丰台千灵山,为603.6毫米,全市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昌平王家园水库,为744.8毫米。

据北京市气象局介绍,1891年7月23日,北京地区曾记录到609毫米的强降雨过程;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记录到的最大降雨量为541毫米。如今这些纪录已被刷新。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昌平王家园水库以744.8毫米的降雨量,超越了北京地区记录到的历史降雨量极值,成为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排位第一的降雨量。

据气象部门统计,此次北京有两个气象站累计降雨量超过了700毫米。这个数值是什么概念?北京的年平均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相当于北京部分地区这三天下的雨比一整年的雨还多。2021年,北京经历了“超长汛期”,全年降水量为698.5毫米,较常年偏多32%,但仍不及此次降雨中北京上述两站的降水量。

京津冀遭遇“列车效应”

京津冀地区的这场极端强降雨,与台风“杜苏芮”“卡努”有关。

7月28日9时55分,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福建省晋江市沿海登陆,其残余环流于29日夜间进入河南,继续北上。中央气象台在当天提醒,这个今年来登陆中国最强台风的影响将深入内陆,给华北、东北等地带去强降雨。

台风作为庞大的天气系统,其水平尺度约为几百公里至上千公里,裹挟着大量的热量和水汽,“杜苏芮”的强度一度达到“超强台风”级别,实力更是不容小觑。据中央气象台分析,“杜苏芮”东侧存在的副热带高压使二者之间气压梯度变得很强,京津冀地区东风、东南风显著增强,浩瀚的水汽一路畅通地向北输送。

此外,“杜苏芮”影响期间,位于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卡努”也生成发展,较强的东南风远距离将“卡努”附近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北平原,共同成为制造强降雨的丰沛“原料”。

而在华北东部的海上,副热带高压盘踞西伸,西部则存在一个高压脊逐渐东移,7月29日晚,京津冀北侧副高与大陆高压打通,在华北北部形成了“高压坝”,拦截住“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的脚步,给暴雨天气系统长时间维持在原地创造了条件。也正是29日晚,北京等地的雨水开始降临。

受“列车效应”影响,这场雨的持续时间格外长。中央气象台分析,京津冀地区这场雨属于长时间被固定天气系统所影响,很多降雨云团先后经过同一个地方,如人站在一节节经过的列车面前一般,使得影响效果叠加、灾害效应加剧。

风与山交锋,形成“最大降雨量”

如果说两个台风的水汽、“高压坝”的形成给这场雨制造了“天时”,那么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就起到了“地利”的作用。

北上的丰沛水汽,遇到了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阻挡。太行山脉海拔为1000米至1500米,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燕山山脉海拔为500米至1500米。与中国西部的高大山脉相比,这两个山脉或许都不算高,但与广阔的华北平原相比,高度差并不小。

当携带水汽的东风和东南风被太行山山脉阻隔,风和山相遇发生了激烈交锋。据中央气象台介绍,太行山脉与东风急流正交,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于是集中在沿山和山前地区形成极端强降雨。正因如此,处于沿山地带的河北临城和北京门头沟、房山等地,才会遭受“狂暴”降雨。

此次过程区域内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达到了1003.3毫米,相当于用三天时间下完了邢台市大概两年的雨量;位于北京西南部的门头沟、房山,降雨量达461.4毫米,远超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北京强降雨集中的区域。

密集的雨水在地面汇聚成汹涌的河流,长时间的雨水冲刷使山体变得饱和、软化,山洪等次生灾害接踵而至。北京门头沟、房山重点受灾地区通讯、道路一度中断,目前部分地区通讯已恢复,道路清淤工作正在进行中。

“杜苏芮”影响仍在,“卡努”已来

自8月2日起,北方降雨重心从华北地区转移至东北地区一带。中央气象台3日10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和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预计3日至4日,副热带高压外围输送的暖湿气流,配合冷空气影响,北方降雨重心转移至东北地区一带,且降水持续时间较长。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于超介绍,此次东北地区降水过程具有一定极端性。东北地区动力抬升条件、水汽条件、能量条件均较好,加上具有一定的垂直风切变,整体利于区域性强降水的出现,部分地区会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同时需关注发生龙卷的可能。

当人们还在感叹“杜苏芮”的影响力时,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已经移入东海。

3日10时,“卡努”中心位于浙江省玉环市东偏南方大约370公里的东海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50米/秒)。预计“卡努”将以每小时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缓慢移动,将于3日夜间至4日上午在浙江南部近海海面回旋少动,之后向东偏北方向移动,趋向日本以南洋面,强度逐渐减弱。

后期“卡努”是否还会变化、直接登陆浙闽沿海,目前预报结论显示这种可能性在减小,不过未来预计“卡努”距离浙闽沿海最近时约200公里左右,需要密切关注其近岸时对华东地区的风雨影响。

近70年,中国极端强降水量事件增多

7月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显示,过去70年(1961~2022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极端强降水量事件增多。中国极端日降水量事件频次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多18站日;中国年累计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数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2%。

科学监测与人们的感受是相同的,近年来,毛毛雨变少了,暴雨、大暴雨变多了,雨水以更猛烈的姿态降落地面。

同样在7月,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2023年盛夏(7-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显示,今年盛夏,中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阶段性强降水、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灾害较重。其中,预计东北、华北、华东等地降水偏多一成以上。

现在中国正处于主汛期,极端强降水成为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气象灾害。从近年的气候趋势预测可以看出,“偏差”是常用的字眼,而这与“气候变暖的大背景”脱不开关系。气候专家们有个共识:气候系统变暖趋势仍在持续,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

一个多世纪以来,化石燃料燃烧以及不平等且不可持续的能源和土地使用方式,导致全球温升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这不仅造成了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更严重的热浪、更强烈的降雨和其他极端天气进一步加剧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的不利影响将随之加剧。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好气候趋势预测、防患于未然是重要方式。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曾在采访中表示,在农业生产、能源调度、物资储备、期货交易、经济生产等方面,气候趋势预测可以说是生产要素般的存在。

2021年3月起,气象部门开始面向公众发布气候预测结果。气象专家表示,结合这些工作,气象部门会不断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在气象灾害增加的复杂背景下更好地服务社会。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