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学生回流西安中考”问题,近段时间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陕西省会城市西安官方火速出来灭火澄清,也未能完全平息西安家长们的愤怒。
这一轮回流考试的争议,不仅带火了“回流生”这个陌生的概念,也让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再度被舆论聚焦。
西安“回流生”事件
何谓“回流生”?这是指户籍在西安,学籍在河南或其他地方,最后又回到西安参加考试的考生。
自西安中考7月中旬放榜以来,网传今年10万西安中考生中,有多达4万的回流生,大部分回流生均来自河南。这激起了西安家长的不满。
西安官方7月18日澄清上述数据不实,称10万3031人通过了西安市中考报名资格审查,其中户籍在西安市、学籍不在西安市就读(即“回流生”)3608人,占全市报名人数的3.5%
但家长们对官方上述回应并不完全买账,他们仍然对回流问题表示不满,质疑回流生挤压了当地学生的教育资源。
西安市教育局7月20日晚再度发文称,针对“回流生”资格造假、中介机构违规操作等问题,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3608名“回流生”报名资格等情况正在逐一核查,并承诺将严肃查处、依法打击组织参与为考生骗取报名和考试资格服务的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
隔日,西安市公安局就发布警情通报,称发现某培训机构以造假方式为“回流生”提供服务,涉嫌违法。已控制涉案人员13名。
两天后,西安警方又再度通报,发现当地某补习学校通过伪造国家机关印章,为外省回流生在西安参加中考提供虚假资格审查材料,涉嫌犯罪。抓获犯罪嫌疑人六名,刑事拘留五人。
“回流生”产业链形成
由于河南和西安在教育资源上的巨大落差,一部分河南回流生会在每年4月份初二会考前落户,留在西安上初三,然后参加西安的中考。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申请西安户籍时所递交的个人身份信息属实,且符合当时政策要求,那么他们的做法虽然引发当地家长不满,但从政策层面看也无可厚非。
然而,除开这部分人群,有不少人是借落户门槛降低的机会,钻回流生制度的空子,想尽办法让孩子取得学籍在西安参加考试,这就催生出不少专门为学生办理回流手续的机构,最终形成了产业链。
这些机构通常会协助家长空挂学籍在西安某些职高、技校、民办高中,甚至帮助提供虚假学籍证明材料等。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也堂而皇之的打出“生在河南,考去陕西”,“你决定不了你的出生地,但是可以改变你的考试地”等广告标语标榜陕西的考试优势,吸引家长前往。
西安“回流生”的前世今生
回流生的政策初衷,是为了方便那些在外随父母就读的陕籍孩子能够有机会回乡考试。
但为何会有这样一批回流生,这要追溯到2017年2月,西安发布了《最宽松落户政策细则》降低西安市区户籍准入门槛,以吸纳各类人才在西安落户创业。
通过这一政策取得西安户籍的人,自然也可以把自己的孩子户籍带过去,成为西安人。
随着近年户籍门槛越来越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相邻地区就很容易出现为了升学而“移民”的现象。
西安所在的陕西总人口不到4000万,但省内却有着相当数量的优质大学,仅西安市就有两所985(中国最好的39所高校)大学,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还有五所211(中国100多所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院校,分别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
邻近西安的河南偏偏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洼地。9000多万人口的大省却没有一所985大学,211院校也只有一所。
这意味着,100多万河南考生为了上一所好大学,要和千军万马同时过独木桥,要比其他省份尤其是陕西这样的教育富省学子付出多几倍的艰辛。
从“高考移民”到“中考移民”
过去长期存在的“高考移民”一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现象,近几年中国官方严厉打击,中国教育部也多次出台文件堵上了“高考移民”的政策漏洞。
西安家长此次主要抱怨的是河南“回流生”挤占了他们的中考名额,抢夺了他们子女上高中的资源,但更深层的担忧,是源于这些回流生瞄准的是三年后的高考。
按照陕西发布的《外省来陕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陕西户籍在陕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在陕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实施细则》,凡是想要在陕西参加高考的学生,除了身体状况要符合相关要求外,还需要在陕西学籍满三年。
为符合三年后的高考政策,河南回流生不得不在中考前就解决自己的学籍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把过去的“高考移民”提前了三年,变相成为了“中考移民”。
“回流生”背后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中国每年高考放榜都会引发有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讨论。从试卷类型到录取分数,各个省市都有不同标准。
中国高考卷大体分为“全国卷”和“地方卷”,前者是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适用大部分中国省市,后者则是地方自主命题,只有少数几个城市适用。
全国卷又分为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不同地域使用的卷种也不同。
各个地方的分数录取线差异更是巨大,以今年都使用全国乙卷的河南和陕西为例,前者第一批文科录取分数线为547分,理科为514分;而后者同样批次的文科录取线仅为489分,理科仅为443分,两地差别高达71分。
可以想象,在这71分的巨大诱惑面前,会有多少河南家长不惜多番折腾,也要为孩子在这场教育资源抢夺战中占得先机,甚至铤而走险寻求灰产的协助。
这样的差别不仅出现在河南和陕西之间。根据2022年中国各省市985的录取率数据,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首都北京、直辖市上海和天津,录取率均在6%以上,而这三个城市也恰好都采用的是自主命题的地方卷。
反观河南、河北、安徽、山西等教育资源洼地,录取率都低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
教育资源向沿海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省份的严重倾斜,让深陷教育洼地的网民深感无奈,他们虚拟出“山河大学”这样的概念来发泄心中不满。
“山河大学”是指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个教育资源较稀缺的省份考生共同出资30多亿(人民币,约6亿新元),打造一所四省交界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山河四省”招生。
这个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的段子,却透着当地学子们的挣扎和辛酸。
中国教育部7月6日也对此作出回应说,已关注到“山河大学”的问题,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
教育部何时会着手优化资源尚不明确,但“回流生”引发的教育资源抢夺战却亟待解决。站在西安人的角度,对回流生挤占资源的怨气固然可以理解,但河南学生如果不走,就很可能成为教育资源洼地的牺牲品的处境,也让人同情。
“回流生”反映出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而这背后却是复杂的户籍学籍制度和庞大的中高考体系之间的多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