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7年历史的新加坡书展转型,以城市阅读节的形式,与国家图书馆和滨海艺术中心等多个伙伴合作,专注于讲座和活动,百胜楼商联会等书店和文化业者也同时举办书展,共同目的是将推广华文阅读的年度活动,扩大并延伸到更多场合,营造一股嘉年华式的氛围,引起更多国人关注。
随着华校生世代逐渐老去和消逝,华文教育与学习的课题在本地越发令人担忧。作为华族的母语文,今日中年以下世代的语用能力比过去更为普及,但阅读能力被认为日趋退步,甚至更多人已不在乎能否掌握这个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其中原因不仅关于教育,移动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资讯爆棚、短信息、浅阅读等等新时代的特征,都冲击阅读环境,受影响的包括各种语文的读物。但科技对语文影响未必完全不利,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扩大人们对阅读的兴趣,关键是深度阅读的经营者如何发挥创意,引导人们增加阅读的时间和花费。
教育部和图书馆在推广阅读活动方面向来积极,也投入很多资源在四大语文,特别是培养小孩子阅读习惯方面。然而,在本地特殊的语文现实下,很多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就把阅读和母语文两个习惯都放下,因此反而是成人阅读的推广和促进,更显得重要。
以华语文阅读和环境的塑造来说,多年来,来自马来西亚和两岸三地的新移民,对本地华语文与文化的延续,无疑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他们融入本地,与年轻世代共同形成本地华语文大环境的背景;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延续华族文化在新加坡的生机与活力,是本地华语文相关团体越来越严峻的课题。
从族群文化延续的角度来看,这不是单一或少数企业和机构能达成目标的,需要有志于延续语文与文化命脉的人士集思广益,共同推进。在新加坡的特殊条件下,华族文化面对的是国际化的语言和文化竞争,营造大环境对族群文化的存续因此至关重要,有活水长流的大环境,才能产生让本族子弟学习的诱因,激发热忱。
但在创造大环境的过程中,财力物力与意志力同等重要。东南亚历代殷实华商莫不热衷于贡献民族文化与教育,这些举措始终是族群美谈,也塑造成国家精神的一部分。
近期以来,本地规模较小的一些宗乡团体如同安会馆、李氏总会都积极投入举办华语文的讲座和活动,规模较大的福建会馆也长期资助文学创作的新蕾奖等活动,诸如此类的努力都非常值得肯定。汇集各个会馆的宗乡总会与中华总商会财力与人力充沛,不仅是华社历史支柱,国家商业栋梁,更有文化先锋的角色,若能精准投放资源,慷慨支持有规模的华文书展和讲座等有利于深耕华族文化土壤的活动,定能事半功倍。最好的例子是延续了36年的春到河畔,就是在宗乡总会、总商会和华文报结合官方机构的群体努力下,成为本地华族的年度文化盛事,甚至成为旅游业重点项目。试想,华人过年时少了这一文化活动的现场和新闻,农历新年的文化因素必定弱化许多,对文化的传承更加不利。
母语的生命力在于社会能见度,阅读节和书展这类活动规模扩大才能增加能见度,而活动内容和书籍品项则决定民众参与的热情与收获。刚过去的华文大比拼以及新空下新谣艺术节等年度活动,都有助于凸显华文存在感,激励不同世代的人进一步接触母语文,而从反应来看,认同这些活动的人很多,证明社会有需要。
华社不同团体有必要尽快建立共识和理念,互相支持,让城市阅读节和书展这类大型活动成为常态,甚至打造成国际品牌。只有扩大规模,才能降低成本,书展的售价才能吸引读者,创造良性循环。阅读活动与书籍售卖有一荣俱荣的因果关系,嘉年华式活动若能刺激国人积极参与和花钱阅读,就达到促进母语文传播的目的。
本地华文大环境日益艰困,相关团体能否积极打开新的空间,为下一代创造更多传承母语文的引擎,决定这些团体未来的存在意义,必须相互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