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人民币当国际货币的局限与契机

时间:2023-04-28 11: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16日警告,美国对俄罗斯等国的经济制裁,或将对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带来风险,因为遭受制裁的国家正积极寻求替代美元的货币。作为美国前联准会主席及现任财长的耶伦,对美元地位一向充满信心,这次口风开始松动,相信与近期以来出现在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去美元化”风潮有关。

“去美元化”风潮具体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决定在进行双边贸易时,弃用美元,改以本币结算。法国总统马克龙日前访华返欧之后,高调主张欧盟应追求战略自主,法国也不应做美国的附庸,虽未明显触及美元,但剑指美国及美元霸权的潜台词已昭然若揭。比马克龙稍晚访华的巴西总统卢拉则更直接,他在上海出席巴西前总统罗塞夫宣誓就任金砖国家银行“新开发银行”行长时高声质问,“为什么全世界一定要用美元?为什么不是人民币作为全世界兑换的货币?为什么我们金砖银行不能用自己的货币,来给这些国家提供贷款?”美元,似乎在一夕之间成了众矢之的。

美元,就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周天子,800年周朝进入春秋时代之后,霸权威信开始动摇,周天子式微的结果是群雄并起。群雄之中,最早形成气候的是日元,继之是欧元,但迄今为止均未能成功挑战或取代美元。现在各方关注的是人民币,但显然也只略见到一点苗头。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今年1月,美元仍囊括全球约达85%的金融交易,人民币仅4.6%。

细看美元霸权之所以松动,其实有远因、近因;及未来的不确定等三方面影响因素。远因,指的是美国长期以来的不守货币纪律。美国自1971年8月15日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就拥有了全球唯一的独占性的印钞权,通过超发美元向全球课征“铸币税”,此等行为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更变本加厉,全球各国深受其害,怨气持续积累。

近因,就是耶伦所指的,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制裁,让所有国家对美国动辄以SWIFT为武器制裁美国的对手心生恐惧,特别是制裁还包括冻结或没收被制裁国的美元资产,更让各国恐惧,纷纷选择了“去美元化”的避险手段。

第三个则是耶伦很担心的美债膨胀问题。耶伦13日致函国会两党领袖称,联邦债务已达上限,财政部已开始采取特别措施以避免政府支付违约,但此等特别措施只能让财政部的偿付支撑到6月中,届时任何不履行偿付义务的行为都是违约,不但会引发经济衰退,也会引发债务评级下调,削弱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

由于远因与近因叠加,加上不确定的债信违约因素,美元霸权终于开始松动,此等形势一旦出现,即难以逆转,差别只在速度快或慢而已。

人民币作为最新挑战美元霸权的货币,相较日元及欧元具备更有利的形势,这并非仅因中国的经济体量更接近美国,或中国已是全球制造业大国,而是前述远因、近因及债务等三个因素越来越接近极限或临界点。不过,人民币最终能取代美元成为新国际货币的概率,并非绝对肯定。

世界货币的全球第一次争论发生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市会议,英国首席代表、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凯因斯从学理上反对以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货币,因为主权国家必然有其站在本国利益立场上的货币政策,逻辑上未必与全球整体利益相容或一致。但在二战即将结束之际,美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威望均已凌驾英国之上,凯因斯的卓见难抵国际现实,美元终于成了国际货币,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实验,证明了凯因斯的先见之明。

就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币作为一国的主权货币,自然也非最理想的国际货币。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中国金融官方领先各国一步致力研究发展的数字人民币也已展开大范围的实验,在科技上更能取信于人的数字货币或将是未来重建国际货币秩序的新方向,就此而言,人民币还是有相对优势。

赞一下
(2)
50%
赞一下
(2)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