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周末,德国关闭境内最后三座核电厂,芬兰启用了欧洲产能最大的核反应堆,形成鲜明对比,人类对核能的爱恨交织之情,展现无遗。两国反核与拥核团体继续各执一词,指责对方不理性。长期以来,拥核与反核始终在科学与道德乃至政治正确方面,相持不下。
德国在前总理默克尔时代因为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夹着高涨的反核民意,决定完全废除核能发电。芬兰则是在延误四年后启用这座新的核电设施。两国对核电采取的不同发展路径,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对核能的重新思考,说明在俄乌战争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对能源自主的考虑,已经不下于此前因为担心气候变暖,必须加速节能减排的考虑,甚至对能源自主的考虑更超越环保。在日本举行的七国集团环境部长会议,誓言加速淘汰化石燃料,也做出许多新的承诺,说明大势所趋,但却提不出具体的停用期限,原因也是俄乌战争。
欧洲是最广泛使用核能的地区,随着节能减排意识普及,各种再生能源的研发与使用也不断落实,但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再生能源不容易达到规模。德国今天有40%能源产自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地热、水力、生物燃料等等,核能只占6%,官方预计到2030年甚至更早,有八成德国能源可来自再生能源。但上周的民调显示,59%的受访者不同意彻底关闭核电厂,另一项民调也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赞成暂时保留那三座核电厂作为备用,包括一些原本反核的人士,主要原因是更担心在俄乌战争持续的情况下,今后的能源供应和价格问题。在真正让全德国进入无核家园的时刻,要求认真看待科学技术、财务与法律等课题的声音反而凸显,绿党等长期反核的势力在庆祝之余,免不了在今后电力短缺时面对责难。
另一边厢,芬兰新政府早已明确表态,要让核电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基石,主要考虑是满足长远的碳中立目标和能源安全,这个新一代核反应堆,让芬兰总数五个的反应堆可供应全国所需的40%能源。
俄乌战争让核电的价值特别凸显,原因是核电发展最久、技术最成熟,供电也最稳定,反对者的理由是它可能成为攻击目标,风险太大。但德国早在战争之前已选择废弃,即便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存在不稳定的隐忧,在政治正确的背景下,政策也很难转弯。
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美国、法国、中国、俄罗斯和韩国是核电使用最多的五个国家,它预测即便德国等少数国家完全废核,从长远来说,核电将重新出现巨大需求,作为在排除化石燃料后,搭配各种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亚洲已有数以百计的核反应堆正在规划中。
随着国际上核电技术不断改进,核电站体积越来越小,安全系数持续提高,从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全球反核运动,应该对这一作为民用的能源选项,给予更审慎的检视。核电的最大风险来自人为的操作失误,以及核废料的处理。
在减排环保大趋势下,核电的重要性与如何安全使用,或许是越来越多国家不能逃避的课题。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东南亚,虽然有大量化石燃料的蕴藏量,但在兼顾经济与环保的政治正确之间,很可能不久也必须面对取舍。东南亚国家须要更密切留意国际上包括天然气、氢能与核能等发展的趋势,诉诸理性,尽快凝聚全民共识,避免像很多国家,让能源的抉择沦为政治筹码,科学与经济问题沦为政治标签,撕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