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TikTok的C字头原罪与算法之恶

时间:2023-04-15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五个小时的听证,我是凌晨时分把手机放在耳朵旁,顶着睡意断断续续回听的。因为很想多了解一些真相,如北京政府真能通过民营的字节跳动,对子公司TikTok的信息予取予求?又或者TikTok能不能在算法推送内容方面,做得别那么狠,多照顾青少年的心智健康。当然也是好奇我们的新加坡同胞,如何替中国老板挡子弹,又是否有能耐力挽狂澜,让TikTok逃过这一劫。

后来,还真是醒着的时间多,睡去的时间少,因为过程还挺有娱乐性,主要是一些议员的荒腔走板,以及无厘头程度,确实让人脑洞大开。像问TikTok能否侵入家里的WiFi就很经典,另一个问“TikTok镜头能探察到使用者瞳孔的扩张吗”更是荒谬到不行。不出所料,这些都被无数大小TikTok客做成段子,在网上博君一笑。几年前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上阵时,众议院衮衮诸公诸婆也制造了笑料,但远没这回产生的多。

“请把你的计划名字改掉,‘得克萨斯’不合适。”一个来自当地的议员说:“我们代表自由和透明,我们不要你的计划!”这都降到小孩争吵时,说气话的水平了。

言归正传。在不同棱镜底下,有人看国会山这场大戏是“周受资舌战群狼”;有人则说他被吊打,没能有效还击。掉入到风暴眼中的周受资,该说的说了,该强调的强调了,很难再对他苛求些什么。那些战术性拖延、顾左右而言他,还有不足为外人道的,都纯属无奈。无论如何,他个人发挥上的任何加分和减分,估计都不会对最后的生杀裁断起实质作用。毕竟是大国博弈,人家狼性已毫无遮掩,明知杀错了也不会放过,并且两党的死对手,还罕见的同仇敌忾。

一个众议员在质询完毕后,留下这么一句:“我的时间到了,TikTok的时间到了。”话说得很小声,但似乎自带背景音效,突然就听到一声惊雷……

东风不与周郎便

这五小时,对周受资来说,既是高光时刻,也是非人的煎熬。有一句诗,改个意思套在他身上,还挺合适的: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东风,你懂得的,就是China, China, China……,当然也可以是CCP,反正听证会上,都是同一个指涉,可以互相置换。背负着这些个C字头原罪,任谁当CEO都无力回天。周受资的安慰奖,就只剩一夜间圈粉无数。估计你的TikTok,也已收到他四点承诺的视频推送了吧。

关于TikTok是不是Big Brother的化身,成天干着监控、洗脑勾当的争辩,总是信者恒信;而不信者永远认为,那只不过是美国政客在抹黑,或者疑神疑鬼,自我感觉恐惧。倒是听证会上,除了中国、大陆政府、透明度、数据和国家安全等字眼外,还有一组相关的高频词——算法、有害内容、孩童保护等等,听了更叫人害怕。多次被提到的事例包括TikTok视频导致人们患上厌食或饮食失调症,以及很多年轻的生命因为玩了“窒息挑战”而终结。毕竟,前者是地缘政治,自有国家体系去操心和应付;但后者是普通人经常接触到的,甚至发生在身边的大麻烦,肯定关切的人更多,包括新加坡的父母。

尤其是“算法”(algorithm),好多质询者,都在它前面加上“导致上瘾”(addictive)的修饰词,听得出,厌恶是打从心里发出的,一些还难得流露出很认真要探究,很想解决问题的迫切感。

这方面的责难,同样是周受资辩解不了的。他一再重申:会尽量拿掉违规的内容,配合专家来保护好小朋友云云,但显然议员不买账,认为都是制式、空泛的回应,要嘛就是不相信平台会说到做到。在退无可退时,周受资多次提醒这是整个产业都存在的问题,潜台词是:别单独针对TikTok好吗。这点他倒是说对了。脸书、Instagram、推特、Pinterest、YouTube……没有一家能做到“独善其身”,只是TikTok比较不幸,有个“C字头”牵连,让它成了众矢之的。

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算法之恶,其实已争论多年。就是它可以根据个资和浏览史,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些什么,然后投你所好,不断给你爱看爱听乃至认同的内容和思想,让你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目的当然是拉长你的停留时间,好向你展示广告,赚取收入。其实你对什么广告感兴趣,算法也了如指掌,说不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这种体验不总是美好。例如我的脸书和Instagram,有一阵子经常收到鳄鱼在河边埋伏牛羊、狮子花豹追逐猎物的短视频。一定是我曾经看了几个,算法就认定我爱看,不断地推送,而且母公司和子公司平台两面夹攻,难道它们的算法彼此“沟通”过(我是不是也疑神疑鬼了?)这些视频不是国家地理或探索频道的专业制作,完全没有知识性,收多了很讨厌,所以还得去点击,通知别再推送了。但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拒绝,就这么被动地一直看一直看。

动物吃动物,物竞天择还不算有害内容,但如果给你的,或者更糟,给你小孩的,是源源不绝的街头斗殴、霸凌、动物虐待、自残之类恶质、变态的东西,又或者宣扬仇恨、恐怖主义思想的呢?大人还有一点辨识能力,青少年很多却是白纸一张,看多了,会渐渐认同、觉得有这种想法是OK的,甚至争相模仿。英国从2月开始,如野火般,到处发生中学生在校园内“暴动”的事件,就是有样学样的结果。媒体称之为“TikTok暴乱”。

但当地最轰动的是14岁少女莫莉几年前自杀的案例。莫莉死后,父母和警方在她保存、点赞和分享的1万6000多张Instagram视频和照片中,发现有2000多个是和自残、自杀、抑郁症相关的!可见她每天活在阴暗中,和死神打交道。去年莫莉父母起诉Instagram,审讯时验尸官说:“这些内容,很多不是少女自己要求的。”不是要求,那就是推送了。

总之今天你一个人宅在家,不一定就与世隔绝,百害不侵。并且人人都可能受害,也可以同时拥有加害者身份,因为在你每次贪好玩,不经意的转发、按赞动作中,蝴蝶效应已经产生了。

这就是网络世界里可怕的“回音室”,你影响我,我影响你,你的偏差强化了我的偏差,你的无知和愚蠢也让我变得更无知和愚蠢,最后大家一起往下沉沦。而沉沦之外,也加剧了和“道不同”者的撕裂。对社会来说,沉沦和撕裂都难以承受。

大科企不可能动自己的奶酪

有很多研究,包括平台自己做的,已证实了心理健康问题和所接触的负面社媒内容有关。问题是如何杜绝?平台总说,已做了各种防范,说自己也反对这些内容,天天都在清理。但最后总会搬出言论自由的大道理,说不能彻底过滤,妨碍人们就各种包括负面的议题进行分享、交流、讨论……然后正如周受资坚称的:多数用户得到的是“正向的体验”。结果这些年,大家有改又好像没改,更多是原地踏步。

说到底,流量是王,算法是赚钱神器,要求平台自我约束,无异于自废武功,自己动自己奶酪,所有的周受资们会答应吗?不可能的。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平台上的海量内容,是用户投放的,每天都在增加,要平台投入更多资源,去好好把关,肯定是缘木求鱼。

最近科技巨头不断传出裁员消息,我有同事就发愁,说以后清理的人少了,早报脸书留言版上那些色情和乱七八糟的广告不知道会不会增多。我没有洁癖,担心的不是这个,而是Meta不只要裁员,还说要减少新项目投资,把焦点转回到脸书等传统业务的增长上。真这么做的话,估计手段还是算法,而且一定会进一步强化它,让它更聪明,或者更肆无忌惮。

成功的平台都是全球覆盖的,不会给任何国家或国情特殊待遇,替你洁净网络环境,呵护年轻的心灵。所以还是得靠自己。我们去年底立了法,可要求平台下架不合适的内容,甚至指示网络服务商屏蔽网站,不让本地用户访问,不服从则重罚。之前也有类似的有“牙齿”的法律,但主要对付假信息;这次,算是又跨出一大步。

还有一条战线也值得关注。前面我提到莫莉的父母状告Instagram,其实几乎所有主要平台,都面对类似官司。TikTok因窒息游戏,也被很多失去孩子的家长起诉。更有指标意义的,是今年2月,就在离TikTok听证会现场没几步远的美国最高法院,针对谷歌(代表YouTube)和推特的两宗大案开审,因为有恐袭受害者的家人,以推送恐怖主义内容导致不幸事件发生为由,对这两家企业分别展开诉讼。如果获胜,平台对用户分享的内容无须负责的“保护伞”,很可能从此被移除。希望这也意味着:算法不能再为所欲为,否则本身也得接受清算。

人在做,天不一定在看。国会和立法可以出重手并立竿见影,但往往太过政治化和意识形态挂帅,容易走偏,不一定公平,像听证会,是很聚焦很热闹,但太多演的成分了。还是法律相对靠谱,程序完备,大家法条和理据摊开来,是非对错还是有的,起码败诉了也少点怨尤。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