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沸沸扬扬两年之久的蛋荒问题,并未看到立即解决的迹象;和政府合作销售进口蛋的卖场,蛋一上架立马被抢购一空,没抢到蛋的民众徒呼负负,继续压抑莫名消失的吃蛋“小确幸”。新北市中和区已有里长提供“城市养鸡班”课程,教授里民如何在不影响环境下,养鸡生蛋来自给自足,并生动地以“家家两只鸡,天天有蛋吃”为标榜,获得里民热烈反应,十足反映了政府无能下的社会怪象。
如果说,这是新近发生的现象,或许还可说“情有可原”。但是,一个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供需问题,徒然耗费两年时间,不仅没能消除问题,反让问题愈演愈烈,到最后还是要靠大量进口,只能说是行政效能低落。农委会宣称的各种原因包括禽流感、战争致成本上涨、气候变化等,其他国家也都必须面对,但还是有不少国家鸡蛋充裕、价格波动有限,而台湾却要民众耗神费力去大排长龙,才能用离谱高价买到限量鸡蛋,这表示台湾的鸡蛋产业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许多,政府不能甩锅后就当没事。
本报日前在社论中指出,政府若继续干扰蛋价,不让市场机制发挥功能,就会让问题无法解决、拉长民众的痛苦时间。事实上,除了农委会不尊重市场机制外,对问题状况的掌握也是荒腔走板-市面上缺蛋的程度,一再低估;能解决问题的时程,也一路往后拖延;可从那些国家进口和价格如何,也未能掌握;规划要进口的数量,也一再误判而必须大量提高。这些种种偏误,让民众看到农政单位不了解问题、低估问题,也只想淡化问题,也让“排队买蛋”成了高所得台湾的“最美风景”,真叫人情何以堪。
从两年前开始,台湾缺蛋就已经是个问题。农委会拖到去年9月,终于建立了一套“鸡蛋产销资讯平台”,希望即时呈现鸡蛋生产状况。当时业者已公开质疑其效果有限,因台湾禽流感冲击蛋鸡数量,“中镖”蛋农怕被大量扑杀而并未提报实情,数据不可能精准。蛋农认为政府更重要的任务是协助补充种鸡;但显然农委会并未重视,导致事后发展印证了业者看法。台湾是全球资讯产业的关键生产者,农委会资源又多到各种问题都可以用“撒钱”解决,到今天却连基本的鸡蛋产销资讯都无法掌握,只能说是政府效能不彰。
台湾自认产业先进,但全台约1,600个养鸡场中传统鸡舍超过九成,现代化水帘式恒温鸡场却只有接近一成,无法杜绝飞鸟、老鼠,导致禽流感长年不断。这也影响了产蛋效率:台湾蛋鸡每年平均只产190颗,远低于日本的305颗。农业科技如此落后,农委会却不将鸡场现代化列为“前瞻计划”的重要内容,两年前发生缺蛋时也无显著作为,拖延到现在情况严重恶化,才要编列40亿元预算补贴蛋农改善鸡场,这难道不是行政怠惰?
台湾和中国大陆一水之隔,作为一个小型经济体,以贸易处理产销失调是相对容易、成本低廉的,这也是小型经济体的“相对优势”。但政府却以对岸对蛋鸡施打禽流感疫苗,担心病毒被隐藏“可能”带进台湾为由,不进口其鸡蛋;反而千里迢迢、付高昂运费从遥远的国家进口。同时,我们却进口美国有安全风险的莱猪、莱牛和日本核食,宁可让全民长期笼罩在无蛋可吃的忧虑下。
无论是鸡场现代化及销售效率化的长期政策,还是对产销资讯、国际市场和价格行情掌握的短期资讯掌握,农委会都明显失职。蔡政府一路走来,对农民和消费者都百般折腾,但农委会主委陈吉仲却不必负责,也可谓“台湾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