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香港疫后复常,旅游业重现生机,但疫前屡惹诟病的乱象也故态复萌。土瓜湾及红磡一带,天天都有大批中国大陆团团友排长龙,等候进入指定食肆进膳,安排不周影响团友旅游体验,对香港留下不好印象;街头挤满人群,处处水泄不通,影响区内居民,长此下去,必惹怨怼。特区政府和旅监局强调会理顺安排,分流团友,然而香港弹丸之地,接待旅客容量有限,有关问题实非加强管理就能解决。低价旅行团虽说是有求必有供,但疫前经验已说明,依赖低价团赚快钱的模式,在香港不可持续。旅游业升级转型,不能只靠市场无形之手,政府必须扮演更大角色,若官方认定不能干预,旅游业“重量轻质”情况,难望有显著改变。
复常瓶颈要理顺
“以量取胜”难持续
疫前香港旅游业表面风光,实际百病丛生,旅游卖点缺乏新意,过度侧重购物,行业生态扭曲,零团费、强迫购物等乱象,不断透支香港旅游声誉;重量轻质的盈利模式,带来大量客流,影响地区居民生活,惹来本地人憎厌。旅游业要“长做长有”,必须改革积弊,卖点要推陈出新,更要争取本地人支持,惟疫后复常刚刚开始,低价团迫爆旧区的场面,又再一次映入公众眼帘。
疫前大陆低价团定点购物及用餐,本来便集中在土瓜湾及红磡一带。随着低价团“复常”,人山人海、交通挤塞情况亦复现。午膳期间,百计团友在指定食肆外排长龙,虽然有关方面已架设围栏,安排团友排队,但始终占去行人道不少空间,居民出入不便;对团友而言,长时间呆站街头“等开饭”,当然也不是好的旅游体验。媒体发现有团友在街头吃两??饭,旅监局跟进后,强调当时有年长旅客等候期间太饿,导游才决定买外卖“救急”,然而香港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只能提供这么差的服务,怎么说都有损形象。
根据业界说法,以往红磡及土瓜湾有5至7间食肆提供团餐,但疫下团客“清零”,多间店铺相继结业,现在只得两间营业,接待力明显不足,导致团友排长龙候餐,意即这是旅游业复常初期的瓶颈问题,假以时日,供应追上了,情况便可改善。政府看法也大致相似,认为这是技术问题,复常初期运力有待改善,各方管理做得更好,民生影响可望减少。对于以往低价团强迫购物等乱象,旅监局强调对有关问题零容忍,新规管制度去年9月已实施,必定严厉执法,但局方定期巡查未发现有违规行为,亦无收到投诉。
旅监局与业界开会,提出透过分流游客用膳时间、车上等候进膳避免聚集街头等建议,业界则希望在尖东等地加开团餐餐厅、规定旅行团用膳要预约,以及探讨与船公司合作,安排船上用膳等。管理安排有不足之处,当然应该尽量理顺,上述做法对于应付眼前瓶颈,以及减轻土瓜湾一带社区的压力,理论上有一些帮助,惟正如官方和业界所言,现在复常只是刚刚起步,来港旅行团数目,未来一样可以增加,倘若需求持续扩大,供应恐怕还是要不断追落后;业界和区议员建议将团客分流到油尖旺,对土瓜湾居民当然是好消息,惟这不过是将问题转嫁其他地区,当地居民届时又会有怨言。比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官方和业界必须直面问题真正核心,即香港不能继续走“以量取胜”赚快钱的旅业发展模式。
借鉴外地应对经验
多与大陆部门商量
大陆发展迅速,中产人口按不同估算方法,有指1亿多,有指近4亿,当中不少人都会定期出外旅游;即使物质条件差一些的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居民,一样有旅游需求,大陆近年便强调要发展高质量旅游。无论富与贫都可以旅游,接待旅客也不应该看身份讲贵贱,这是基本原则,可是香港地小人多,容量有限,疫前大陆低价团成行成市,数量之多,实在吃不消,而低价团重量轻质的模式亦不健康,容易衍生很多流弊,不应助长。市场规律下,低价团有求自然有供,业界也总有舍难取易的倾向,这正是升级转型的最大阻力,然而本港旅游业疫后重生,不应该再走老路。当市场无形之手无法有效促进社会长远利益,政府就应该强力介入。
2019年,大陆出境旅游人次高达1.55亿,成为很多地方旅游业收入重要来源,不过低价团问题似乎又是必然伴随而来的副产品,由韩国、台湾、香港到泰国等,莫不如此。韩国官方7年前提出所谓“三振出局”淘汰制,打击低价团违规乱象;在台湾,业界10年前便有“最低团费”规定,只是部分旅行社并不自律,继续拼命低价抢客,甚至试过因为忽略安全,引致严重人命事故。特区政府应积极借鉴其他地方做法,取长舍短,另外亦应主动跟大陆旅游部门及粤深官方商讨,加强规管低价团。
近年愈来愈多国家及城市引入游客税、入境税一类措施,近的有泰国,远的有西班牙巴塞罗那、意大利威尼斯等,措施作用之一,其实也是希望减少来自周边地区的旅客,又或将相关税收,用于受大量游客涌入影响的社区,作为某种补偿。这些做法同样值得参考。当然,特区政府可能担心,加强规管又或以税务政策遏抑低价团需求,会妨碍旅游业疫后复苏,然而重蹈疫前覆辙,再度给香港与大陆矛盾添柴加薪,也不见得符合香港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