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晶片战争下 台湾产业何去何从?

时间:2023-03-28 13:1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社论

近期台湾境内再次掀起在地缘政治下台湾半导体发展的讨论热潮,继前经济部长尹启铭发表新书《晶片对决》后,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参与《晶片战争》作者克里斯米勒的座谈,除了抱怨过去政府投资台积电心不甘情不愿之外,也发言支持美国压制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作法,引起各界广泛讨论。

无论是晶片战争还是对决,虽然各界的观点与切入角度不同,但都同样彰显了一个事实,就是台湾的核心产业半导体,早已卷入美陆两强的对抗中。换言之,台湾半导体产业沦为大国对奕的棋子或筹码,作为牵制对手的利器,也可能在特定时刻沦为弃子。

在张忠谋口中,那少数坚定支持台积电的政府官员——李国鼎,当时的政策思维逻辑并不复杂,就是集中台湾有限的政策资源,选定特定产业投入发展,借此追求台湾的经济与产业成长。但放眼目前的国际媒体、舆论,甚至学术研究,对半导体的讨论热潮已从经济与产业的思维,衍伸至地缘政治等国际关系与政治逻辑。这样的思维逻辑对台湾产业是好事吗?

当美国透过各种方式压制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发展时,台湾产业的市场与客户选择受限,生产地点也受限,甚至零组件、原料来源、合作对象也将受牵制。当美国要求半导体甚至其他高科技供应链迁往美国设厂时,台湾的供应链业者“自愿”配合前往设厂,接受成本高昂的生产条件。其他友好盟邦也起而效尤,皆以外交友好的名义,以类似“情勒”的方式,希望台湾政府鼓励业者前往设厂。这些恐怕都不是小事;更严重的是,当台湾业者前往设厂后,当地政府却可能如美国般祭出更多配套条件,进一步影响业者在该地生产的营运效率。

而这些都还没有考量中国大陆可能对美国采取报复举措下,对台湾业者可能的冲击。在过去三年,中国大陆受到疫情管制影响,经济发展迟缓,对美国的相关措施,基本上可说是无反制作为,例如发展自主技术等替代方案,到目前为止未见明显成效。但中国大陆在疫情解封后,未来两、三年内若经济活动有效恢复,仍可能会进一步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台湾产业是否受牵连,仍属未知。

在这样的大国对抗氛围下,台湾政府已努力地对外宣传、沟通,强调台湾是全球民主世界的伙伴,在台湾研发并生产半导体,是最有效率的运作模式,各地也无法复制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因此应共同努力维护台湾的安全,避免中国大陆的威胁甚至侵略。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当初原本有意投入自主半导体生产的国家,至今仍无一放弃,相反地,却更积极地游说台湾政府、业者前往投资设厂。

对台湾产业来说,若能按产业运作逻辑,在考量生产成本、市场吸引力、科技支持程度等因素下,自主决定至海外某地设厂,本来就是跨国企业发展必经之路。许多国际大厂如Intel、英飞凌等,早已全球布局,台积电、联电等科技业者,也在多年前即进行跨国据点的设立。这样的决策逻辑,是企业为提升其竞争力所作的决策。

但如果是在国际关系、政治的干扰、限制下所作的决策,则形成被扭曲的全球化布局,可能使相关业者的竞争力大幅受损。对各界辛勤投入发展超过50年的台湾半导体产业来说,仍应思考减少干扰,以维持全球竞争力。目前的最佳解方,应为低调地面对大国对抗,即使仍不得不配合相关管制措施,但仍应将关注焦点与资源聚焦于先进技术与关键应用的布局。惟有掌握更多核心技术,从上游的材料、设备,到IC设计、记忆体、代工制造与封测等,积极进行完整布局,才是维持台湾产业地位于不坠的关键。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