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明报网
作者:孙兴杰
早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事访问俄罗斯,备受国际关注。访问期间,中国领导人对中俄关系有诸多新提法,尤其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提出“中俄关系发展到今天,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把中俄关系巩固好、发展好,是中方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和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抉择”。
从“历史逻辑”和“战略定位”两个关键词可见,中俄关系的内涵、结构及议题等诸多内容已发生变化。中俄关系的变化,既是世界格局变化的结果,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两国友好 乃经历风雨后的战略抉择
中俄关系的历史逻辑在于,双方互为最大邻国,睦邻友好是在经历了历史风雨之后做出的战略抉择。从不同历史时段来看中俄关系,会有不一样的观察。普京在署名文章中认为,两国是由数百年的睦邻与合作传统相连在一起的。这样的判断未必能引起共鸣,但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持续向好是不争的事实。中俄之间的历史经验教训,于上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时,邓小平曾有清晰的总结和定论。
就历史长时段而言,从17世纪俄罗斯帝国扩张到远东地区,持续数百年时间,中俄关系是不对等的,俄国通过各种方式从中国取得巨大利益。冷战结束以来的30多年时间,中俄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在2001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写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这是中俄关系在比较长的历史中得出的经验和共识。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包含了中俄关系的风风雨雨,也是陆上大国超越传统国家关系模式的尝试。过去40年来,两国关系整体保持平稳,“不结盟”意味着各自可以将对方视为外交优先方向,但不会失去外交自主权;可以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存在同盟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对中国存在疑虑。经过一年多时间,美国、北约及乌克兰同时确认在乌国战场没有中国提供的武器。
“不结盟”是中俄关系的一条历史经验和原则,在此次双方联合声明中进一步得到强调:中俄关系不是类似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该种国家关系模式。这种超越,至少包含冷战期间中苏同盟关系,也包括现在美国及其军事盟国的关系。“不结盟”不仅意味着双方不存在同盟的义务,也意味双方关系发展不会造成国际秩序的集团化和阵营化。
双方“不对抗” 超越传统陆上大国关系
从中俄关系的地缘现实而言,两国互为最大邻国,“不对抗”是中俄对传统陆上大国关系的超越。从国际关系史来看,陆上为邻的大国要建立稳定关系并不容易。作为最大陆上邻国,中俄关系能够做到“不对抗”,建立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典范,意味着中俄在欧亚大陆东端形成了巨大的和平区,连同中亚地区建立起稳定的安全秩序。
就此而言,中俄关系超越了双边范畴,对于区域秩序及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回顾历史,近代二三百年来,欧亚大陆东半部分处于持续的裂变与重组之中,19世纪是英俄两个帝国分别从陆地和海洋扩张,在中亚地区形成“大博弈”。21世纪前20年,美国在阿富汗打了20年战争,俄乌冲突的冲击波也延伸到中亚和远东地区。因此,稳定牢靠的中俄关系,的确是欧亚大陆东端的“中流砥柱”。在国际格局动荡变化之际,中俄战略稳定与互信,至关重要。
中俄关系的历史逻辑还在于,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巩固好、发展好中俄关系,是中国基于自身根本历史和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抉择”。两国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但中俄关系要为世界和平及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此次联合声明指出,双方重申有必要综合施策,与时俱进完善国际安全架构,赋予其更强的韧性。该架构的核心支柱之一,应是商定并恪守在当前历史阶段和平共处的原则及规定,将国与国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降至最低。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负有特殊责任,更应最大限度避免冲突。因此,国际秩序虽处于历史性的大变局之中,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依然是中俄关系发展的基础。
中俄元首会晤备受瞩目,其中一个背景就是俄乌冲突。中国外长秦刚也认为,“此访时机特殊、背景复杂、意涵丰富、成果丰硕”,是“全球地缘政治中影响深远的大事”。
提醒俄国以对话谈判解决冲突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的角色备受关注。美国和一些国家一直怀疑中国是否知晓俄罗斯的行动,以及是否会“援助”俄方等。但一年多以来,中国逐渐树立了“劝和促谈”的角色。在中俄元首联合声明中关于乌克兰问题的部分,开篇即写道“双方认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必须得到遵守,国际法必须得到尊重”,这与中国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是一致的。换言之,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及国际法,是中国劝和促谈的依据。
劝和促谈,就要与各方保持交流和接触。在此访之前,中乌外长通话,乌克兰表示重视中乌友好关系,希望同中国保持沟通;中俄元首会晤期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于记者会上表示,已向中国提出成为一个合作伙伴的呼吁,邀请与中方对话。
就乌克兰问题,此次中俄两国深入交换意见,尤其指出“历史上看,冲突最后都需要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给俄罗斯的提醒。事实上,俄罗斯的学者也在研究俄乌冲突会以何种方式结束、将对俄罗斯带来何种影响。历史上的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都是以和谈结束,对俄罗斯及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史逻辑,从来没有远去。无论对于发展中俄关系,还是对于中国推进大国外交,都是如此。清醒、审慎、智慧,大概是“历史逻辑”的题中之义。
作者是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